 
                
                
                
            近日,南京银行(601009)披露2025年三季报,这也是该行三季度可转债完成强赎后的首份业绩答卷。
报告显示,该行实现总营收419.5亿元、归母净利润1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8.1%,业绩表面呈现稳健态势。但深入来看,这份成绩单可谓喜忧交织:既有着净利息收入单季同比激增40.5%的爆发式表现,也暗藏非利息收入大幅下滑、不良生成规模回升的隐忧。
业绩增长靠“息”发力
2025年三季度,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表现强劲,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支柱。累计层面,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达25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5%,在同期总营收419.5亿元中占比超60%;单从第三季度来看,该行利息净收入飙升至95.6亿元,在当季134.7亿元营业收入中占比超70%,较第二季度的78.9亿元增长21.1%,较上年同期的68亿元增长40.54%,同比环比双高增长的态势尤为突出。

这一表现源于利息收入的爆发式提升与利息支出的相对稳定。第三季度,南京银行利息收入达227.2亿元,同比增长12.1%、环比增长8.6%;利息支出为131.6亿元,同比微降0.4%、环比微增1%,收入端的强劲增长有效对冲了支出端的变化,推动利息净收入大幅攀升。
深入探究利息收入的增长动力,资产扩张是核心逻辑。2025年三季度末,南京银行总资产达2962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为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奠定了基础。值得关注的是,其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低于资产扩张速度,三季度末贷款总额约1378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12.5%;而金融资产中的债权类投资则呈现爆发式扩张。截至2025年9月30日,南京银行债权投资规模达4599.3亿元,较2024年末的3147.1亿元增长1452.2亿元,增幅46.1%;“其他债权投资”达4668.7亿元,较2024年末的2910.2亿元增长1758.5亿元,增幅60.4%。两类债权投资合计规模从2024年末的6057.3亿元增至9268.0亿元,增长3210.7亿元,增幅超53%,其增速远高于总资产和贷款的增速。

债权类投资的快速扩张,也顺势助推了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作为生息资产的重要组成,债权投资与其他债权投资以获取稳定利息回报为核心诉求,且通过“实际利率法”或“摊余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使得资产产生的利息能够持续计入利息收入科目,形成稳定的收益。而这一资产配置调整与利息收入的增长态势形成了鲜明呼应,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利息收入的提升,最终共同促成了第三季度利息净收入的强劲表现。
“债市之王”押注未来
作为市场公认的“债市之王”,南京银行的金融业务向来备受瞩目。然而在2025年三季度,当多家银行依靠投资收益大幅增长支撑业绩时,该行的金融业务却交出了一份令人颇感意外的成绩单。
从财务数据来看,三季度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态势。
投资收益凭借债券止盈操作表现亮眼,三季度单季录得47.7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年初至报告期累计达128.6亿元,增幅超21%,成为盈利端的重要支撑。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遭遇“滑铁卢”:三季度单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20.5亿元,年初至报告期累计亏损3.3亿元,而上年同期还是46.8亿元的盈利,这种戏剧性的“由盈转亏”,无疑是债市调整给其长期债券估值带来的沉重一击;其他综合收益更是雪上加霜,三季度单季亏损13.2亿元,年初至报告期累计亏损27.3亿元,与上年同期11.5亿元的盈利相比,堪称断崖式下跌。
这两个科目均反映未实现的债券资产浮亏,不仅暴露了南京银行在利率波动环境下资产估值的脆弱性,更预示着潜在的流动性挤压风险——若市场利率持续上行,这些浮亏可能因被动抛售或估值重估转化为实际损失,进而威胁银行资产质量与盈利稳定性。
面对这样的估值压力与潜在风险,南京银行在三季度的资产配置上做出了战略调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债权投资规模较2024年末飙升46.1%,达4599.3亿元;其他债权投资更是实现60.4%的高增长,总额攀升至4668.7亿元。与此同时,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从4719.9亿元收缩至3703.4亿元,这种“增债类、减交易”的操作,显然是其应对债市波动的主动选择。增持其他债权投资类资产,能够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非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从而有效平滑了利润表的波动幅度,降低了净利润受债市短期波动的影响。
但这一策略并非没有代价,其直接带来了资产久期拉长的问题。要知道,南京银行增持的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多为中长期债券,而减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短期灵活配置为主,一增一减之下,整体资产组合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若银行负债端未能同步拉长久期,资产与负债的久期错配风险会进一步凸显。从债券投资的基本逻辑来看,久期越长,利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就越大——若未来货币政策收紧,利率持续上行,债券价格将随之同步下跌,银行持有的债权类资产估值将面临进一步缩水风险;而资产久期越长,价格下跌的幅度可能越明显,潜在的估值风险也将持续加剧。
这一风险不仅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账面价值,还可能直接冲击核心一级资本,进而降低资本充足率;若市场持续下行,银行若因流动性需求不得不变现债券,就可能陷入低价抛售的困境。这一行为不仅会让原本因估值变动产生的账面浮亏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实际损失,还会因损失扩大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压力,形成恶性循环,给整体流动性管理带来不小挑战。
不过,当前南京银行的亏损仍停留在账面层面,并未形成实际损失,逆势增持的金融资产也蕴含着潜在盈利空间。这一决策背后,实则是该行对未来债市回暖、资产价格回升的期待——一旦市场风向转变,这些资产有望通过变现实现套利,进而扭转账面亏损的局面。
然而,持续押注债券业务的行为,终究暴露出南京银行“债权依赖症”的顽疾。银行核心主业本是存贷业务,该行却过度倾斜资源于债券投资,既偏离了主业发展轨道,更使得自身经营高度绑定债市波动——其业绩表现对债市周期的敏感度远超同业,一旦债市调整或利率走势反转,经营层面就会直接受到冲击。而此次逆势加码债权类资产的操作,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依赖,在利率周期波动加剧、债市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风险敞口持续扩大。后续若市场走势不及预期,南京银行不仅可能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其金融业务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不过, 10月27日央行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后,短期对重仓债券的南京银行构成明确利好。从最新国债收益率数据看,截至10月30日,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政策发布当日的1.84%降至1.81%,30年期从2.20%降至2.16%,债券价格同步上涨。
 
 
南京银行有超9200亿元的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以中长期债券为主),在债券收益率下行、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其持仓估值得到显著修复,不仅缓解了前期浮亏压力,更打开了变现套利的窗口期——若此时择机变现部分债券,可将账面收益转化为实际盈利,为业绩直接注入动力。这一政策带来的短期市场行情,为南京银行的债券持仓提供了难得的估值修复与盈利兑现机会。
资产质量喜忧参半
2025年三季度,南京银行资产质量呈现出指标优化与不良生成压力上升的态势。从具体指标来看,不良贷款率为0.83%,虽与年初持平,但较中期的0.84%微降0.01个百分点,实现环比改善;关注类贷款占比从上年末的1.20%降至1.06%,潜在风险贷款占比进一步收缩;不良贷款覆盖率提升至313.22%,较中期增加1.57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增强。
与此同时,三季度不良生成规模下限约46亿元,高于上半年季均36亿元的水平,不良生成压力有所上升。整体而言,南京银行在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不良率微幅优化及拨备覆盖率提升的同时,也面临不良生成规模上升的挑战,后续其不良生成的持续性及风险处置效果仍需持续关注。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