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亿化债大法:孙宏斌只用了一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万云 6990阅读 2025-07-07 17:10
融创规模达95.5亿美元的重组方案已获得75%债权人支持,满足法定通过门槛。目前香港高等法院已定于9月15日召开正式聆讯,若方案最终获批,融创境外债务将实现实质性清零,为企业卸下沉重包袱。

继1月完成154亿元境内债务重组后,融创中国(01918)的债务优化进程再传捷报。在6月30日召开的股东周年大会上,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宣布,公司境外债务二次重组已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融创的保交付工作也进入收官阶段,整体经营节奏稳步推进。

7月4日,融创中国进一步披露,公司已达成有条件协议,拟配发及发行合计754468943股股份。此次股份发行所获资金净额对应的境内资金,将专项用于偿付选择"股票兑换"方案的境内债券持有人,涉及债券本息合计约56亿元。据披露,在该发行事项完成前,融创境内债券余额为114.13亿元;若顺利落地,其境内债券余额将进一步缩减至约58.13亿元,境内债务压力持续减轻。

从境外债务重组来看,最新信息显示,融创规模达95.5亿美元的重组方案已获得75%债权人支持,满足法定通过门槛。目前香港高等法院已定于9月15日召开正式聆讯,若方案最终获批,融创境外债务将实现实质性清零,为企业卸下沉重包袱。

孙宏斌在股东周年大会上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将聚焦核心一二线城市深耕,除传统房地产开发业务外,经营性业务与文旅项目已开始贡献稳定收入,成为新的增长支撑。他对企业前景持乐观预期,坦言"今年整体表现将优于去年"。

值得关注的是,融创境内外债务重组的推进具有特殊行业意义。自2022年流动性危机爆发以来,孙宏斌带领融创创下了国内房企中最快的债务处置纪录。若境内外重组全部完成,公司累计减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这不仅为自身"轻装上阵"奠定基础,更有望为仍处困境的同行提供一份可借鉴的自救样本。

强制转股

融创中国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其规模达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获75%债权人同意,满足法定通过标准。香港高等法院已敲定9月15日召开正式聆讯,若方案获批,融创境外债务将实现实质性清零。

此次重组方案设计颇具突破性——债权人需将所持债权全额转换为公司股份,不存在其他选择。这种近乎“孤注一掷”的安排,既彰显了孙宏斌对融创未来价值的坚定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境外债权人追偿手段的局限性。

根据重组细则,债权人将获配两类新的强制可转换债券:第一类转股价格为6.8港元/股,重组生效后即可转股;第二类转股价格为3.85港元/股,需等待18-30个月,且总量不超过债权总额的四分之一。结合融创当前约1.5港元的股价来看,这一定价为债权人预留了盈利空间,但前提是公司股价能够实现回升。若股价始终未能突破转股价,债权人转股将直接面临亏损,债券也可能沦为低价值普通债权。

为确保自身不会因债转股丧失控制权,孙宏斌同步推出“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债权人每获得100美元本金对应的新债券,其中23美元对应的股份将分配给管理层,且6年内不得处置。这一机制将孙宏斌与债权人的利益深度绑定,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从6月6日方案公布到6月20日获得75%支持率,整个过程仅耗时两周,较其他房企债务重组的漫长周期,融创的推进效率显著领先。

境内债方面,融创发布的最新公告则显示,融创中国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合共754468943股股份。特殊目的公司处置该等股份所获资金净额等额的境内资金,将用于偿付选择股票选项的境内债券持有人所持有的合计金额约人民币56亿元的相关境内债券。

总体而言,若境外债务重组顺利落地,叠加年初已完成的154亿元境内债务重组,融创整体减债规模将达800亿元,为企业轻装上阵奠定关键基础。

三年断崖

近年来,融创的债务逾期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融创作为行业内的头部房企,过往对融资的依赖度较高,从行业大环境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是重要的外部诱因。随着 “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 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紧,融资环境持续恶化。

2022年融创的现金余额(包括受限制现金)由2021年的约692.0亿元减少至约375.4亿元,其中非受限制现金由约143.4亿元减少至约116.0亿元,资金链紧张可见一斑。

从企业自身经营看,融创在过往的发展中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扩张策略,大规模的土地储备、频繁的并购动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也使其积累了巨额的债务。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销售回款和再融资来维系资金链的运转,但当市场下行、融资渠道收窄时,高额债务的压力便集中爆发,最终导致了债务逾期的出现。

2023年财报显示,融创有息负债高达2778.3亿元,尽管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05.9 亿元,但体量依旧庞大。到了2024 年,融创有息负债降至2596.7亿元,较2023年底减少181.6亿元 ,债务负担依然沉重。

截至2024年12月,融创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减少49.34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为1106亿元,逾期债务类型涵盖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有息债务,逾期金额分别为222.19亿元、712.66亿元和169.24亿元 。

业绩数据亦能初窥端倪。2022年,融创合同销售额约为1693.3亿元,同比下降71.7%;收入约967.5亿元,同比下降51.2%;毛利亏损8.2亿元,同比减少约54.2%;拥有人应占净亏损为276.7亿元 。

近年来,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发生变化,购房意愿降低,导致融创的楼盘销售遇阻,销售回款速度放缓。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销售回款的滞后使得企业难以如期偿还到期债务,债务逾期的风险随之累积。

2023年8月底数据显示,融创中国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由2022年底的1005.2亿元增长至约1292.3亿元,并导致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的借贷总额本金由同期约835.5亿元增至860.2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融创逾期债务达到808.9亿元,触发部分借款协议的违约条款,导致其他借款855.0亿元有权提前要求还款 。

与此同时,融创的销售额从2021年的近6000亿元跌至2024年的471.4亿元,缩水超90%;土地储备从2.54亿平方米降至1.28亿平方米。

融创也在努力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加强内部成本管控,缩减各项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面对严峻的债务形势,融创近年来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债。在销售端,融创加大了楼盘的促销力度,通过打折优惠、推出特价房等方式,努力提升销售业绩,加快资金回笼。2024 年融创旗下部分核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如上海外滩壹号院二期实现三开三罄,总销售额达215亿元;上海壹号院一批次开盘当日售罄,二批次开盘当日去化率超96%,销售额达 66亿元 。同时,企业还优化了产品结构,聚焦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提高项目的去化率,以确保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债务偿还。

在资产处置方面,融创陆续出售了部分非核心资产,包括一些项目公司的股权、酒店、商业地产等。2024年,融创先后出售旗下武汉甘露山文创城股权、无锡融创茂配套酒店、石家庄中央商务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成都环球中心天堂洲际大饭店等项目 。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企业既能获得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也能优化资产结构,减轻运营压力。

尽管融创在化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争取了喘息的机会。未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企稳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融创的化债之路或许会迎来新的转机。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