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恒昌系“马甲”矩阵:秦洪涛的隐身术与违规链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李旼 2.9w阅读 2025-11-06 20:05
当“更名”成为生存策略而非整改起点,真正被消耗的,是金融秩序的底线。

日前,苹果(AAPL)应用商店中,“恒小花”App的隐私政策显示其运营方正在推广“恒生活借款(原恒小花)”这一品牌。这被视为恒昌系新一轮品牌更名的信号。

多次更名、数次监管处罚、至少一次应用下架——恒昌系的老问题并未消失,只是又换了套“马甲”。

从“恒昌财富”到“恒易贷”“普融花”“恒小花”“恒生活借款”,再到各地注册的关联子公司,这家昔日号称“财富管理平台”的企业,如今成为监管名单上的“顽固存量”。

恒昌创始人秦洪涛早已淡出公众视野,却仍通过股权穿透与品牌转移,维系着对整个业务链的实际掌控:换壳不会带来“新生”,违规反而在隐身术中延续。

换壳不止

公开资料显示,恒昌系核心主体北京恒昌利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昌利通”)成立于2011年,最初以“恒昌财富”名义经营,业务涵盖P2P借贷、财富管理与消费金融。随着P2P行业整顿全面启动,该公司逐步淡出公开视野,但旗下品牌通过多轮更名延续运营。

恒昌系的更名轨迹极具代表性。从早期的“恒易贷”“恒易融”“普融花”,到2021年起主推“恒小花”,再到近期出现的“恒生活借款”,名称不断更替、主体轮换,却始终指向同一运营逻辑: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通过品牌迭代和主体切换延续高息借贷业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换壳续命”是部分非持牌机构规避监管的惯用手法。一旦前期品牌因投诉或处罚声量过高,便通过更名、迁址或变更法人等方式“洗牌重启”,在新一轮推广中重获流量。

而恒昌系的案例,换名并非简单的市场营销,更像是“风险隔离”的金蝉脱壳。

违规链条

换壳和品牌更替,并未改变恒昌系用户的实际体验。

黑猫投诉平台、微博(09898)与知乎(02390)等公开渠道上,“恒小花”与“恒生活借款”仍存在大量催收争议。部分借款人反映,催收人员在短期逾期后即通过通讯录、电话轰炸等方式进行施压,甚至出现“辱骂威胁”等暴力催收违规情形。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整治违规催收行为。多地通信管理局亦通报,有平台在未经用户同意情况下采集通讯录、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

恒昌系的部分App在此类通报中虽被点名,但其运营方通常以“合作方”“外包服务商”为由进行切割,责任链条被不断分割。

而品牌借壳更换后,投诉渠道、隐私政策乃至客服体系也随之重建,使得监管部门追责难度大幅提升。直到2025年10月,黑猫投诉平台上仍有消费者投诉恒昌公司存在“违法催收”行为。

“从更名到催收,恒昌系的所有动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在违规与合规之间维持盈利机器的运转。”有熟悉此类平台运作的人士评价称。

除催收问题外,高息与隐性费用仍是恒昌系最受诟病的部分。用户反馈显示,平台虽宣称“年化不超24%”,但在“担保费”“管理费”“服务费”等项目叠加后,实际年化成本往往超过36%,黑猫投诉显示部分案例高达40%,这与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助贷新规政策规定“背道而驰”。

例如,部分借款合同中,名义借款利率约为15%,但加上担保公司与合作机构收取的“服务费用”,实际年化成本超过30%。即便在平台宣传中,这些费用被拆分描述,也未在合同中给予充分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额费用的最终流向,往往通过复杂的公司网络进行转移。工商信息显示,恒昌利通与关联的北京坤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恒荣汇彬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之间存在人员重叠与资金往来。

“这些费用的实际去向,指向一个被精心隐藏的网络——秦洪涛主导的恒昌系。”有金融法律领域人士分析股权穿透后指出。

股权迷宫

秦洪涛被外界视为恒昌系的实际控制人。他于2011年创立恒昌财富,后在P2P行业整顿期逐步淡出公开持股。但通过多层股权穿透,其名下投资机构仍与恒昌系主体存在关联。

企查查App显示,恒昌系的多家主体虽在工商登记上分属不同法人,但业务往来与股权脉络交织紧密。恒昌利通、恒昌惠诚、恒昌汇财及其关联公司,共同构成了恒昌集团的运作框架。

其中,恒昌利通早在2014年推出名为“恒易融”的P2P产品。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鲁传伟,持股约56%。鲁传伟还曾在2018-2023年间担任网众共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除恒昌利通外,鲁传伟亦是北京恒昌惠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恒昌惠诚”)的受益所有人,以及北京恒昌汇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恒昌汇财”)的实际控制人和受益所有人。

不难发现,鲁传伟在三家恒昌系核心企业中扮演着关键枢纽角色。而在鲁传伟背后,则是近乎隐身的实控操盘者——恒昌创始人秦洪涛。

企查查显示,秦洪涛目前为恒昌汇财合作方、私募基金管理人坤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坤元资产”)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约60%。同时,他还是北京恒荣汇彬保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恒荣汇彬”)的实际控制人,持股约89.23%。

坤元资产股权穿透图(来源:企查查)

恒荣汇彬早在2016年3月即获得全国性保险代理资质,其客户资源主要来源于恒昌惠诚的信贷客户。企查查还显示,恒昌惠诚的受益所有人为鲁传伟,持股比例约39%。

多重交叉的股权与人员关系,使“恒昌利通—恒昌惠诚—恒昌汇财—坤元资产—恒荣汇彬”形成了闭合的业务与资金循环。

在恒昌惠诚官方网站上,公司发展历程仍明确展示秦洪涛为“创始人兼CEO”,并将恒昌利通列为合作伙伴。这一公开表述与股权链条的交叉印证,显示恒昌系内部结构虽多次变更,但实际控制权并未发生实质转移。

这种“实控人隐身、壳公司接力”的结构,使得外部监管难以从法人层面追责资金流动与责任主体,尤其在品牌切换频繁的背景下,恒昌系形成了一个以“更名—迁移—续营”为循环的闭环系统。

有业内观察认为,这种结构在技术上实现了“合规表象”,但在实质上仍是原有业务的延续。风险并未消失,只是被转移至新的法律主体。

监管博弈

2024年以来,关于“恒小花”“恒生活借款”等App的投诉持续攀升。涉及内容包括高额费用、暴力催收、信息泄露、提前结清困难等。仅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条目即达4.6万条。

与此同时,监管层正在加大穿透式整治力度。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要求部分助贷与资金撮合平台监管部门要求助贷平台加强资金通道与数据合规自查。

有业内分析认为,恒昌系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技术创新或资金成本,而在于其长期依赖的“隐形套利模式”。当“更名”成为生存策略而非整改起点,真正被消耗的,是金融秩序的底线。

秦洪涛的恒昌系故事,既是一个企业疯狂在监管边缘试探的历史,也是行业监管的镜像。过去十年,它以财富神话崛起,又在整顿风暴中屡屡更名求生。

而在一次次“换皮”与“隐身”之间,违规责任、费用去向、数据安全、监管穿透,换壳之术真能一直闷声发财?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