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间,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格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林生物”)再次提交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此前,格林生物曾两度冲击创业板IPO,历程堪称波折。首次申报为2020年12月,后因子公司环保行政处罚未及时披露及净利润预降,在2021年2月撤回申请。二次申报为2023年6月,虽通过两轮问询,但2024年9月终因环保合规性及创业板定位问题再度撤单。
本次是格林生物第三次申报创业板IPO。公司拟募集资金约6.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照轻重缓急顺序投资年产6300吨高级香料生产项目、工厂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研发创新改造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负债率62%超同行,分红1.6亿后再补血
格林生物招股书明确其主营业务为“香料及香精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包括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及功能性香精,应用于食品、日化和医药领域。公司声称占据国内香料细分市场约8%份额,并强调三大竞争优势:一是“全产业链布局”,从原料种植到终端产品自主可控;二是“绿色生物合成技术”,宣称较传统工艺减排30%;三是“大客户绑定策略”,列举了与联合利华、雀巢等国际巨头的长期合作。
然而,这些“优势”在财务重压下显得颇为单薄。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格林生物资产负债率达62.13%。公司招股书称,同行业公司包括新化股份、华业香料、科思股份、爱普股份、亚香股份、新和成及中草香料7家公司。这七家均是挂牌或者上市公司,2025年中期资产负债率最高为中草香料的41.2%,最低为爱普股份的7.96%。
由此可见,格林生物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超出所有可比公司。
债务压力体现为有息债务快速增长。财务报表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息债务从6亿元增至8.91亿元,增幅达48.5%。债务结构呈现“长短兼备”的扩张:短期债务(含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从2022年的2.24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4亿元;长期债务则从3.76亿元升至5.52亿元。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流动性指标变差。2021-2024年,公司流动比率从1.49倍降至1.09倍,速动比率从0.74倍跌至0.61倍。2025年上半年财报更暴露缺口:货币资金仅9596万元,却需覆盖3.4亿元短期债务,存在2.44亿元资金缺口,偿债压力大。
最令市场哗然的是,格林生物在债务高企下仍坚持大额分红。公司公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1.6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累计值的51.36%。与此同时,其IPO招股书却计划募资8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理由是“优化财务结构、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这种操作构成明显的逻辑悖论:若真存在流动性压力,为何优先将真金白银分给股东?有分析指出,分红消耗的1.6亿元本可覆盖70%的短期债务缺口,却选择让公众投资者接盘,这高度疑似上市募资填坑的套利链条。
产能利用率低仍扩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存疑
格林生物现有产能消化压力已十分显著。公司本部建德生产基地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15%、67.51%、73.7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53.87%,仅刚过半。子公司金塘生物这一指标同样出现下滑,2024年产能利用率89.38%,到2025 年上半年已跌至68.3%。

在产能利用率下滑的背景下下,公司仍计划扩产。本次IPO拟募集 4.2 亿元投向 “年产6300吨高级香料生产项目”。据披露,其现有本部与金塘生物合计产能约12500吨,新增产能占比超50%。这与此前监管问询中关注的 “产能过剩风险”形成呼应——2023年深交所曾就其产能利用率与扩产合理性提出质疑,而当前数据显示该问题已进一步加剧。
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也可能构成格林生物上市障碍。
2022-2024年,格林生物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476万元、1852万元、261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34%、2.52%、2.73%。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根本不足下限3%。
对比上面七家可比公司,头部企业新和成2022-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9%、5.87%、4.79%,华业香料更是分别达到6.05%、5.51%、5.57%,七家公司平均值分别为4.31%、4.59%、4.28%。

可以看出,格林生物研发投入占比显著低于同行水平。与此同时,2024年研发投入结构也引发“突击研发”质疑。
2022年和2023年,格林生物研发投入中的人工费用分别只有426万元和635万元,占比只在三成左右,但2024年的人工费用突然升到了1326万元,同比大增一倍以上,占比也突破了50%。相反,公司研发投入中真正的直接投入费用其实三年里增长并不明显,均在1000万元左右,尤其2024年对比2023年几乎没有增长。

《深交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关于支持和鼓励在创业板上市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标准”,要求“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需满足三个条件的任意一项,其中一项条件为“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且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
格林生物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5946万元,勉强高于标准要求的 5000 万元。而这主要受益于推高2024年的人工费用,也正因此引发“突击研发”质疑。
格林生物专利数量也不多,招股书显示,仅拥有发明专利24项。2023年6月,格林生物第二次发起IPO时,深交所问询函曾指出,格林生物专利数量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及其研发成果及研发投入对应项目多为非专利技术。也因此其创新性和成长性受到了质疑。
尽管公司强调参与多项标准制定以彰显行业地位,但专利数量不足与技术保护缺失,仍使其在创业板 “创新型” 定位审核中处于不利地位。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