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国泰海通(601211)卡在最后一天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达到2.0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7%,成为继中信证券(600030)之后A股第二家总资产规模达2万亿级的券商。
这份合并重组后的首份三季报,展现出两大券商整合后的强大实力。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8.92亿元,同比增长101.6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0.74亿元,同比增长131.8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3.04亿元,同比增长80.46%。
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国泰海通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108.14亿元,同比增长142.80%;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42.73亿元,同比增长49.29%;利息净收入为52.08亿元,同比增长232.31%;投资收益为183.74亿元,同比增长187.21%。

三季报显示,国泰海通前三季度产生了57.70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其中主要来自于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产生的一次性负商誉80.04亿元,以及财政专项扶持资金6.25亿元;与此同时,计提负商誉相关所得税费用约为26.93亿元,这导致第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为负。这也预示了,未来一旦海通证券出现经营不善或业绩未达预期的情况,公司就将面对潜在减值压力。

另一处较大变动来自信用减值损失,公司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约23.34亿元,同比大增3006%,公司对此解释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新增租赁业务,其二是按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在2025年半年报中,公司报表新增了“融资租赁类”科目,这类以收取现金流为主的金融资产,需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持续计提减值,是信用减值损失中的“常态化支出”。
半年报中还提到,国泰海通的租赁业务主要由海通恒信承担,2025年上半年,海通恒信不良资产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10.49%,处于相对充裕的水平,同时其资产主要分布在工程建设、能源环保、城市公用、交通物流等领域,集中度相对分散。从历史信用减值损失来看,2021年到2024年间,海通恒信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17.13亿元、15.92亿元、15.21亿元和15.12亿元,在并表后,这一数字也被同步带进了合并报表。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泰海通在完成合并重组后,正在积极谋划新战略、新文化,持续推进业务、管理和系统平台等方面的整合融合工作。在业务整合方面,公司完成了业务资质和额度承继、交易投资主要资产迁移,加速实现客户服务统一;法人切换方面,完成在中国结算、交易所等的法人切换,实现单一主体运营;在管理整合方面,公司实施合规风控的一体化运作,进一步强化财务资债管理;在子公司整合方面,积极解决同业竞争、“一参一控”等问题。
纵观全球证券行业,如此大规模的合并案例并不多见。国泰海通在完成法人主体切换后,已启动客户迁移工作,通过系统改造、数据迁移、验收测试等环节有序开展,确保运营平稳过渡。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