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星机器人”)传出解散消息,这距离其成立仅约160天。
值得关注的是,短短5个多月内,一星机器人(OneStar)已完成两轮数亿元融资、估值高达25亿元。而这一戏剧性解散的背后,则是吉利集团对“AI+车+机器人”战略的骤然收缩与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
高调起跑
5月9日,一星机器人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潘运滨,曾任吉利卫星业务总裁,现为吉利半导体CEO。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之子——李星星,持股65.66%,掌握51%表决权。
一星机器人定位于“具身智能”赛道,曾被视为吉利在机器人领域的关键布局。
公司组建了相当强悍的科研阵容:联合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共同构建“模型+数据+本体”的研发体系。
不到两个月,公司完成数亿元“亲友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曹操出行(02643.HK)、晶能微电子、春山资本等吉利生态企业,意在调整股东结构并锚定估值。
7月,公司引入上海AI实验室研究员丁琰为CTO。这位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据报道曾在福特(F)和Meta(META)从事机器人感知与控制领域的研究。
迅速崩塌
8月13日,吉利系追加战略投资。8月28日,一星机器人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推出“星轮1号”轮式双臂机器人,宣称实现35分钟连续无故障运行。
9月17日,一星机器人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领投方为BV百度风投和同创伟业,估值达25亿元,三个月内溢价四倍。无收入、无订单,仅靠“场景优先”叙事支撑的高估值,令人咋舌。
一星机器人跻身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引资名单,并投资设立杭州星尘机器人有限公司,运营仅两月即宣称获得商业订单。
国庆节前,丁琰还在朋友圈发布“寻找商业合作伙伴”的消息。节后,员工接到解散通知,办公室人去楼空,大件物品堆积门口未拆。
一星机器人的官方公众号也清空了消息,联系方式失效。吉利背景的管理人员全部撤出,门禁系统关闭。
“有技术,有融资,却没有生意。”一位知情人士如此形容。一星机器人的生命周期,仅160天,快得多数创始员工甚至还没过“试用期”。
集团指令
一星机器人的解散原因指向多重症结。“可能是由于创始团队出现分歧”,业内人士透露,技术与产品路线冲突难解。
更关键的是吉利集团的战略调整。一星机器人业务与集团重点扶持的千里科技(601777.SH)高度重叠。9月28日,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召开,李书福亲自站台,称其为“未来核心”。
业界分析,吉利执行“一个吉利”战略,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向千里科技和SEA浩瀚新能源平台,一星机器人原计划的内部订单被直接砍掉。没有了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对未成熟产品更多是望而却步。
2025年9月28日,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
李书福在5月内部讲话中强调“不搞家族式管理”,要求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最终导致一星机器人创业未半即解散的,不是商业失误,而是来自吉利集团核心层的指令。即便李星星是李书福之子,项目也未能例外。
体内回购
据业界称,一星机器人解散后,吉利迅速启动“体内回购”。一星机器人自研的调度中间件、视觉引导算法并入吉利汽车(00175.HK)中央研究院,作价3.8亿元,按原始投资成本1.2倍赎回;82项专利划拨至集团智能制造事业部,形成可折旧资产。这为吉利汽车财报新增“工业AI自研技术”概念,抬升二级市场估值,同时规避外部股东对赌索赔风险。
有报道称,丁琰的技术团队未直接并入千里科技,12名算法工程师被分流至吉利智能制造事业部或外部创业项目,多家科技公司争相挖角。
丁琰本人也修改了其在公开平台的工作经历,显示在一星机器人的任职已于2025年10月结束。
一星机器人作为“体外孵化”尝试,利用集团资源表外运行以规避亏损并表。其解散表明,吉利对分散资源、前沿长周期项目的容忍度大幅降低。
行业缩影
一星机器人虽提出“倒做AI”策略——锁定吉利整车厂焊装、电池包上下料场景反向定义算法,理论契合监管方向,但“星轮1号”仅实现35分钟连续运行,与准入门槛相差一个量级。
“星轮1号”机器人
具身智能行业普遍面临商业化路径长、场景落地难的挑战。投资逻辑从“算法叙事”转向“数据运营”,资本只认可闭环部署后的物理世界数据资产。
“资本不会再为单点算法买单。”业内评论认为,美元基金退潮,人民币LP紧盯实际回报,行业进入“去Demo化”拐点,靠产业金主“输血”的估值游戏已无以为继。
吉利曾宣称要“从汽车公司转型为机器人公司”,2025年先后投资宇树科技,与优必选(09880.HK)、智平方合作,推进人形机器人落地。
而一星机器人的闪电解散,暴露了集团在探索与稳健间的抉择。千里科技成为资源核心,而一星的牺牲成为战略收缩的注脚。
这场解散不仅是一次项目的终结,更是一个信号,揭示吉利在面对高风险、高投入的前沿领域时,选择优先巩固核心业务竞争力。这种转向,清晰地勾勒出集团从激进扩张到收缩集中的战略边界。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