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重庆市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名录》。截至2025年11月12日,重庆信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喜小贷”)备注栏已更新为“开展网络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而在2025年3月初公布的截至2月底的名录中,该公司曾被暂停网贷业务资格。
公开信息显示,信喜小贷与中腾信旗下助贷平台小花钱包关联密切。2024年5月,信喜小贷股权变更后,新任监事王晓伟同时担任小花钱包核心运营主体监事,且双方共用办公电话与邮箱。
经实测,《财中社》发现,小花钱包助贷业务存在协议嵌套、信息流转不透明、综合成本超标等问题,叠加信喜小贷“暂停又恢复” 的资质变动,二者合规性均存疑。
涉嫌违规高息放贷
《财中社》实测小花钱包借款流程发现,该平台除要求填写用户本人电话、工作、收入等个人信息外,还需提交两名联系人电话,同时需授权地理位置与个人征信权限。完成注册登录后,用户在额度查看页面可找到《服务协议》,点击链接后会跳转至包含约200份协议的列表页。
这些协议名称多围绕个人信息授权、征信业务授权、服务协议等类型,看似大同小异,实则源自不同贷款平台、担保机构等网贷相关主体。其中,部分协议点击后显示“无法打开该页面”,另有部分需手动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才能查看。
这意味着,用户一旦确认借款,将同步授权约200份来自不同机构的相关协议,但截至查看额度环节,具体放款机构仍未明确告知用户。
此外,小花钱包未按《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载明合同核心条款及全部费用”要求,公开披露合作金融机构名单。股权穿透显示,其关联7家公司。
《信网》报道称,借款人黄先生在小花钱包借贷时发现,其累计贷款金额已达100800元。其中,2024年的一笔贷款本金为21300 元,而他需偿还的总金额约为25674 元,仅利息部分便高达4374元。
进一步核查明细后,黄先生还发现了一笔此前未被告知担保咨询服务费,要1504.72 元。
如果以借款一年期为限,那么这笔贷款的实际年利率约为27%,超出2025年10月1日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中24%的综合成本上限,且还款计划中包含协议未明示的“担保咨询服务费”。
灰色“豁免条款”难取证
此外,小花钱包借款流程中,用户需授权“个人征信、通讯记录、银行卡流水”等敏感信息,该协议仅模糊提及“信息可共享至合作方”,未明确接收机构名称、信息用途及保存期限。在《隐私政策》之《共享个人信息说明》中,贷款用户需要将个人信息共享给120余家机构,涵盖助贷公司、数据服务商及无征信资质的第三方平台。
《财中社》注意到,小花钱包协议中包含的“责任豁免”条款,明确其仅为“信息推荐方”,不承担资金发放、信息保护、催收规范等责任,将义务转移至合作金融机构、数据服务商及第三方催收公司。
这样的做法,使得各主体间权责划分模糊,让用户投诉时难以锁定责任方。比如部分贷款的放款方是某某银行等金融机构,而催收工作由某某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执行。
一旦用户遭遇信息泄露、暴力催收等问题时,小花钱包会把责任推给合作的放款机构或催收公司,而放款机构仅负责资金发放,催收公司则辩解是依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开展工作,各方相互推诿,用户根本无法确定该向哪一方发起投诉。
从公开案例看,用户遭遇信息泄露或暴力催收时,存在责任追溯困难。
因此,对于受害人而言,即便留存了骚扰录音、短信截图,也难以证明这些行为就是某家催收公司或放款机构所为。实际维权过程中,用户想要调取小花钱包与放款机构、催收公司的合作协议,或是信息交接记录,往往会因涉及平台商业机密被拒绝,导致维权时缺乏核心证据支撑诉求,最终陷入举证困境。
2025年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小花钱包的相关投诉中,大量涉及骚扰类问题,除了未借款就收到推销电话、短信轰炸外,还有用户反映逾期后被平台频繁催收,甚至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也被泄露并遭到骚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能印证小花钱包存在注册后用户遭骚扰的突出问题。
前述贷款人黄先生的朋友便遭遇了带有侮辱性语音的短信骚扰。
工商信息显示,信喜小贷成立于2017年9月,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最初为“挖财网”旗下机构,2024年5月股权变更后唯一股东为通宝香港有限公司。
监管抽查记录显示,该公司此前被暂停资质的原因包括“关联产品砍头息”“年利率超标”“违规收集通讯录”“挪用贷款资金至房地产领域”“虚报不良率(实际超40%,申报8%)”。
作为中信产业基金旗下助贷平台,小花钱包在贷规模达百亿元级别,合作资金方包括海尔消金、长银消金等十余家持牌机构,而信喜小贷的资质变动,被业内解读为其规避《网络小贷监管新规》中股权转让限制、实现“曲线拿牌”的重要操作。
助贷新规明确“协议条款清晰可辨”“综合成本透明可查”“合作机构合规备案”,小花钱包的协议嵌套、信息隐瞒、责任转移等操作均与新规要求相悖。
当前,重庆网络小贷机构已从2017年的近270家缩减至232家,具备网贷资质的仅38家,监管正对牌照挂靠、违规导流等行为逐渐加大整顿力度。作为央企旗下小贷平台,小花钱包上述乱象,极大影响央企品牌形象,中信产业基金都不管管吗?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