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报发布前,叮咚买菜(DDL)在7月下旬的上海,举办了一场以“共生、共创、共鲜”为主题的供应链生态峰会。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面对数百家供应商,首次系统阐释了公司的“4G(Four Good)战略”——聚焦“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
在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美团(03690)、京东(09618)等巨头掀起的即时零售大战中,“孤立无援”的叮咚买菜,试图用源头供应链布局、AI大模型降本增效与“商业模式”出海,为2025年一季报的“缩水”盈利讲个新故事。
“总得干点啥吧。”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
“大战”抽身的无奈
成立之初的叮咚买菜,曾与每日优鲜并称前置仓“双雄”,但两者命运在2022年分道扬镳。
每日优鲜因资金链断裂轰然倒塌,叮咚买菜用一场战略收缩启动自救转型。2021年,梁昌霖在财报会上提出了“效率第一,适当考虑规模”的口号,将战略从“规模优先”调整为“效率优先”。
这一决策的直接体现是大规模收缩战线。
2022年,叮咚买菜毅然关闭天津、厦门、成都等10余个城市站点,并完全撤出西南市场。2024年1月,叮咚买菜又关闭了广州27个站点、深圳11个站点。至2025年,其覆盖城市缩减至25个,其中超过一半都集中在江浙沪。
战略收缩背后是残酷的成本逻辑。以2024年关闭广州27个站点为例,这一举措使华南区域减亏60%,而省下来的资源,公司都投入到最具优势的长三角地区。
这和阿里旗下的盒马战略调整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盒马X会员店上海森兰商都店日前传出将于8月31日闭店的消息。这意味着,盒马在9年间尝试12种业态,目前仅盒马鲜生和盒马NB被保留。
但不同的是,盒马闭店是主动调整的取舍;而叮咚买菜收缩,则更多资源集聚的无奈。
盒马CEO严筱磊2024年底内部信中明确,盒马将“All in”盒马鲜生与盒马NB,还定下3年内GMV破千亿元的目标。前者继续加密一二线城市覆盖,后者通过低价高频商品扩张。3月初,盒马进一步披露战略规划称,盒马鲜生今年将计划新开100家门店、进驻几十个城市。
叮咚买菜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GMV255.6亿元,同比增长16.3%;收入实现230.7亿元,同比增长15.5%,首次实现了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在Non-GAAP标准下,2024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6倍以上;GAAP标准下也实现了0.9亿元净利润,净利润率1.6%。
但稍微好起来的日子转瞬即逝。雷递网报道显示,叮咚买菜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1.7万元,净利润率0.1%;经调整净利为3030万元,净利润率0.6%;虽然叮咚买菜已连续10个季度实现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并且连续5个季度实现GAAP标准下的盈利,但无论盈利额还是净利润率,聊胜于无。
叮咚买菜近五年一季报(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下同)
也正是深知公司没有巨头做靠山,叮咚买菜CFO兼叮咚谷雨董事长王松明确表示:“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趋于理性,叮咚也不会再参与价格战。”
互联网领域,欲做平台,先做规模。叮咚买菜舍规模而取利润,在即时零售大战补贴动辄百亿元级的情况下,其战略选择能维持多久、效果如何,中报有望透露更多信息。
供应链套“壳”AI
多年来,叮咚买菜一直讲述其供应链故事,但在营收规模体量不够大的情况下,供应链的稳定性其实存疑。因为叮咚买菜的“友商”,没有一家不知道供应链的重要性,且家家都是做供应链的“老手”。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618”受访时称,京东无论做什么,都是瞄准供应链。为此,京东发动外卖大战,先是招募“品质堂食”供应商,提供加盟时限内的免佣金优惠举措;然后通过为外卖骑手提供“五险一金”,解决配送运力;然后京东App上线入口,提供百亿元消费者终端补贴。具体到与叮咚买菜相近的七鲜小厨上,刘强东甚至10亿元招募百名餐饮配方合伙人,投资布局炒菜机器人等。
美团更是做供应链的高手。700多万骑手国内霸榜,快驴进货、5000+外卖卫星店、浣熊食堂、3万间闪电仓、放弃美团优选集中资源到小象超市,没有哪一项不是即时零售供应链大战的关键。
阿里亦然。先是旗下饿了么快速反应,紧跟京东和美团;4月底,突然宣布淘宝参战,由淘宝联合饿了么、飞猪,推出500亿元补贴预算。直接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之外,内部进一步打通阿里旗下的用户大账户体系;盒马作为“后手”,何时参战,则视“战局”需要。
巨头们的真金白银面前,叮咚买菜无奈只能给自己的供应链故事,套个AI的“壳”。
叮咚买菜供应链生态峰会透露的消息显示,早在2020年,叮咚买菜开始全面推行机器学习;2023年到2024年,进入深度模型。2024年下半年开始,叮咚买菜逐渐开始用上大模型,2025年则是以大模型重构全链路。AI赋能,令叮咚买菜构建了从农场、基地、供应商到城市分选中心,再到前置仓,最终通过骑手送达消费者的完整业务链条。
最终,在叮咚买菜CTO蒋旭主导下,叮咚买菜的数字化系统将全链路损耗率从行业平均8%压缩至1.5%。
鲸商透露了叮咚买菜数字渔仓的更多细节。
为了增加供应链掌控力,叮咚买菜战略投资了庆渔堂,在浙江建造了生产基地,实现了水产产地仓、暂养仓、吊水仓、销售仓一体。庆渔堂数字渔仓会实时检测水质、溶氧等指标,精准地调控养殖环境。“活水吊养”工艺,把鱼放在循环流动地清水槽池中养10天,不投喂人工饲料。这项工艺能让鱼肉蛋白质含量提升15%以上,脂肪含量降低约20%。
捕捞前,庆渔堂还会进行鱼病、药残检测,随后进行初加工,通过物流向前置仓输送冰鲜、活鲜、加工品,最终再由骑手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全程溯源、精准运营、以销定产。一条鱼从水中到餐桌,完成了从靠经验到数字化的转型。
这样的“订单农业+供应商绑定”模式,也让王松认为叮咚买菜盈利并非靠“省出来”的短期效应,而是“结构性优化”的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将“商品思维”深度贯穿公司血脉,叮咚买菜在组织架构上打破部门壁垒,将商品开发中心拆分为10个独立事业部,由CFO、CTO等高管直接带队。譬如,CFO王松兼任水果事业部负责人,CTO蒋旭转向负责蔬菜与豆制品,其他副总裁则主导冷冻日配、快手好菜等重点业务模块。
据鲸商报道,这套“科技狠活”,叮咚买菜还启动了海外布局,希望把生鲜供应链能力带向海外,以让自身已经形成的供应链优势,去复用、去创造更多增量,从另一种方式辅助规模增长。
被隐掉的“外包”
供应链、AI、出海,所有的细节悉数提及,但在最为关键的仓管和骑手环节,叮咚买菜却“隐形”了。
财中社2024年11月注意到,2024年9月23日,北京丰台长辛店镇叮咚买菜门店42岁的仓管员蔡永,被发现在出租房内不幸去世。家属收集材料进行工亡认定,却在确认劳动关系时遇到了难题——蔡永没有与叮咚买菜签订劳动合同,而是与第三方公司杭州云千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千斗”)签订了《自由职业者服务协议》。云千斗表示,蔡永的死亡不适用工伤,也无法证明与公司存在直接关联,但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赔偿几万元,具体金额可以协商。
财中社了解到,直至当下,蔡永的身故赔偿也未解决。当事双方已然进入法律程序,26日下午开庭。
“最早的时候,就说给几万块钱了事,出于人道主义。我们气不过。然后媒体曝光后,他们有了压力,然后说给20万元。但是(蔡永)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小学;还有两个老人,这点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就没有同意。对方让我们走法律程序,他们配合。”蔡永家属告诉财中社。
蔡永家属方认为,争议主要来自两点。
其一,蔡永到底是为谁工作?家属一直认为是在为叮咚买菜工作。因为在叮咚买菜的工作场所,穿的叮咚买菜的衣服,使用的是叮咚买菜的各种工作App系统。但出事后,叮咚买菜说不是他们的员工。第三方公司云千斗说,死者和他们签署的是一份自由职业者协议,是自由职业者,和叮咚买菜毫无关系。
其二,家属怀疑是连续加班导致过劳死,要求叮咚买菜提供考勤记录、加班记录和最后的影像资料。但是在死亡当天,所有工作的App软件被禁用。叮咚买菜和第三方公司都不给提供。在警察几次协调下也拒不提供。
财中社注意到,参考叮咚买菜财报2024年仅约1.6%的净利润率,叮咚买菜如果不将仓管、骑手等大量人力通过第三方公司解决,仅该部分员工的“三险一金”,很可能就将吞噬掉公司的微薄利润。
在当下的即时零售大战中,京东、美团、饿了么已经纷纷表态为骑手提供“五险一金”,与叮咚买菜“没有劳动关系”却为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蔡永,去世已近11个月,赔偿仍未解决。谁会为他的去世负责?
(孙语彤对本文亦有贡献)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