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在2025年实现100亿元净利润,为全球提供1亿个硅基劳动力。”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数年前的这番豪言壮语,如今在招股书的财务数据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截至2025年10月,这家国内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领头羊,仅完成了8万个硅基劳动力的部署,不足目标的千分之一。而在盈利方面,2022年至2024年三年累计亏损超3亿元,与百亿利润目标相去甚远。
“大司马”IP圈粉千万,三年亏损逾三亿
成立于2017年的硅基智能,从南京悄然起步,如今已成为中国数字人赛道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其创始人司马华鹏出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是典型的理工科背景创业者。
历经七年发展,公司已获得包括腾讯、红杉中国、招银国际在内的头部机构多轮加持,完成共计8轮融资,其中腾讯持股比例达16.59%。
在资本助力下,硅基智能迅速拓展其数字人业务版图。业务快速扩张推动营收显著增长:2022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从2.23亿元提升至6.55亿元,两年增长近两倍;2025年上半年录得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1.2%。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还围绕“大司马”IP打造了包括硅基大司马、科技大司马等在内的系列账号,全网累计吸引超1100万关注者,进一步增强了用户覆盖与品牌影响力。

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盈利难题依然待解。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期内亏损分别达到1.11亿元、9591万元和1.12亿元,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2025上半年仍录得829万元亏损。
这一盈利现状,与司马华鹏早年立下的雄心目标形成强烈反差。在过去的公开表态中,他曾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百亿净利润”,并誓言“提供1亿硅基劳动力”。
2025年已近尾声,现实与目标的鸿沟愈发明显。若按上半年未经审核的829万元亏损推算,公司全年实现盈利已无可能。截至10月底,硅基智能累计向电信、金融、医疗、教育及公共服务等行业客户提供了超过8万个硅基劳动力,仅完成1亿目标的0.08%。

高增长为何换不来真利润?
硅基智能是一家专注于打造“数字员工”的人工智能企业。通俗地说,它就像一家虚拟员工工厂,不制造实体机器人,而是通过AI克隆技术,批量生产能实际工作的数字劳动力。
这家公司主要提供三类“虚拟员工”:一是AI语音坐席,能像真人一样进行电话销售和客户服务;二是数字人主播,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视频录制和直播带货;三是AI内容助手,能自动生成营销文案和视频。其核心技术在于能够克隆真人的声音、形象和专业知识,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定制专属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运营,降低人力成本。

表面上看,硅基智能站在了AI数字人的黄金赛道。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4年按收入计算,该公司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行业已位居榜首,市场份额达到32.2%;全球范围内则位列第二,占据14.8%的市场份额。但光鲜的市场地位背后,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正逐渐显现。
首先,大客户依赖症如同“温水煮青蛙”。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6.4%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87.5%,其中单一大客户(某电信运营商)的贡献度就超过六成。

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严重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为维系业务与扩张,硅基智能被迫对核心客户“以价换量”,提供更优惠的折扣,致使毛利率从2023年的45.8%大幅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31.6%。
其次,获客成本高企与研发投入巨大形成双重挤压。2024年,公司平均获客成本已攀升至18.4万元,而同期研发开支高达1.5亿元,占营收比重近23%。这种“每获得一个客户就要投入巨额资金,同时还要持续投钱搞研发”的模式,使得现金流持续承压,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仍为负值。

行业竞争白热化,前有巨头后有追兵
数字人智能体赛道确实前景广阔。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4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4%。但这一蓝海正迅速变为红海。
互联网巨头凭借大模型优势强势切入——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利用其底层AI技术和云服务生态,在政务、金融等标准化场景快速布局。与此同时,垂直领域的专业玩家也在各自细分市场构筑壁垒,如魔珐科技深耕虚拟偶像,网易瑶台聚焦沉浸式会展。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整个市场的规模尚未支撑起爆发性增长。2024年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规模仅为20亿元,即便到2030年预计达到155亿元,与硅基智能“1亿劳动力”愿景相匹配的千亿级市场仍有距离。

硅基智能在招股书中坦言,面临来自大型科技公司及垂直领域专业公司的双重竞争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行业毛利率整体承压。一方面,大客户凭借其谈判优势不断压价;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推高了研发成本,使得行业整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面对重重挑战,硅基智能在招股书中透露了转型思路。2025年6月后,公司开始进军硅基全自动内容生产领域,试图将商业模式从“AICopilot”(辅助工具)升级为“Autopilot”(自动导航),从单纯的工具服务转向成果导向的解决方案。

这一转型至关重要。如果硅基智能能够将其“硅基劳动力”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创造中心,帮助客户实现可量化的业务增长,或许能跳出当前的价格战陷阱,建立真正的竞争壁垒。
硅基智能的IPO之旅,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上市故事,更是整个AI数字人行业的试金石。它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创业公司如何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对于司马华鹏和他的团队来说,上市或许只是新征程的开始。如何在巨头环伺的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在持续亏损中找到盈利路径,在宏伟愿景与脚踏实地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硅基智能能否真正实现其“硅基文明”的梦想。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