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八十岁了,(该)退休了。”曹德旺的回应简单而直接。10月16日,福耀玻璃(600660)发布公告称,创始人曹德旺提交了辞去董事长职务的报告,董事会已选举其长子曹晖为公司董事长。
这位79岁的玻璃大王提前一年半结束了自己的董事长任期,将权杖交给了55岁的儿子。
曹晖曾“不愿接班”
曹德旺的交接班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制度性安排。早在2017年,业内便流传出他的“三步走”计划:先由女婿叶舒出任总经理,再逐步过渡到长子曹晖接任董事长,最终实现自身从管理层的平稳退出。
然而曹晖的接班之路起初并不顺畅。与多数企二代不同,他早年更倾向于自主创业,希望通过白手起家证明自身实力。曹德旺曾公开表示理解:“曹晖之前也想自己出去创业。因为我是白手起家的,他希望自己也能白手起家,做出一番成绩后,再来接我的班。”
2015年,曹晖正式从福耀玻璃离职,投身汽车后市场领域,创立“三锋”系列公司,专注高端汽车配件供应链。四年间,他将企业资产规模做到约7亿元。2018年,曹德旺推动福耀玻璃以2.24亿元收购曹晖创办的福建三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曹晖回归铺平道路。
尽管身为“二代”,曹晖在福耀的成长并无特殊待遇。据公开报道,曹德旺曾对车间主任提出三项要求:隐去其身份、不搞特殊化、安排最艰苦的岗位。曹晖由此身着褪色工服、驾驶旧车、参与三班倒,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全面掌握了汽车玻璃制造全流程。
其在福耀的重要高光时刻发生在2005年——曹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美国反倾销诉讼,助力福耀成为中国首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展现出卓越的国际运营与风控能力。
前三季度净利增近三成,高增长之下现短期波动
公开资料显示,福耀玻璃主营业务涵盖汽车级浮法玻璃、汽车玻璃、机车玻璃及车窗饰件等的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为全球交通工具提供安全玻璃全解决方案。
回溯企业发展历程,福耀的崛起始于1980年代初。曹德旺返回家乡福建福清,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玻璃厂,通过承包经营与绩效改革迅速提升产能。1987年,他在此基础上成立合资企业,正式聚焦汽车安全玻璃生产,福耀玻璃由此诞生。
1993年,福耀玻璃于上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市场拓展方面,公司与一汽集团于1991年建立合作,成为解放卡车玻璃供应商,借此快速打开国内市场,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巅峰时期市场份额突破40%。
2010年后,福耀启动全球化战略。2016年,其在美国俄亥俄州投建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工厂,并将厂区道路命名为“福耀大道”。如今,福耀玻璃全球市场份额已达约34%,客户覆盖宝马、奔驰、丰田等全球主流车企。
曹晖接掌福耀玻璃之际,公司业绩正站上历史高点。2025年前三季度,福耀玻璃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17.62%;净利润达70.64亿元,同比增长28.93%,全年营收与净利润均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高增长之下亦存短期波动。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2.59亿元,环比下降18.59%。公司解释称,这一波动主要受汇兑因素影响——第三季度产生汇兑损失约1.2亿元,而上半年则录得汇兑收益6.02亿元。
从业务结构来看,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据券商研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福耀玻璃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达52.22%,同比提升4.92个百分点,推动每平方米产品单价同比提升6.9%。
展望未来,曹晖领导下的福耀玻璃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增长放缓,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零售销量同比仅增长4.6%,显著低于前八个月累计9.5%的增速;另一方面,公司海外业务占比高,2024年海外营收达175.6亿元,占总收入的44.72%。在全球地缘政治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较高的海外收入比重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当前,福耀玻璃已启动第三轮资本开支周期,美国扩产项目、福清出口基地及合肥基地等产能正陆续释放。与此同时,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结构升级,智能全景天幕、可调光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以应对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趋势。
面对这个市值1700亿元的“玻璃帝国”,曹晖的担子并不轻松。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