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持续督导再收警示函,投行业绩逆势增长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翦音志 3.6w阅读 2025-09-28 11:41
福建证监会对中信证券出具警示函,原因在于其在对阳光中科的持续督导中,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

近日,福建证监局向中信建投(601066)出具警示函,表示其在持续督导阳光中科期间,未能督促发行人及时、真实披露停工停产的重大事项,认定公司“未勤勉尽责”,因此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而这仅仅是中信建投2025年来系列合规问题的一个缩影。从国遥股份到安凯特,从青岛中加特电气到紫晶存储,中信建投保荐的项目频频“踩雷”,8名保代被列入C类处罚黑名单,这家头部券商的合规之路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公告中显示,阳光中科的生产车间早已陷入沉寂,一期182车间、二期166车间分别于2023年11月和9月起停工停产,三期182车间也在2024年1月至4月加入停产行列。然而,这家于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却未及时披露如此重大的经营变故。而中信建投早在2024年1月就已知悉停产情况,却未督促企业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阳光中科自身问题更为严重。2025年3月,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因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未及时披露停工停产情况、定期报告存在错报等问题,收到福建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值,股票简称已变更为“ST阳光中”。

从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来看,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主承销金额高达675亿元,投行手续费收入11.23亿元,同比增长12.09%。然而,亮眼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危机。股权再融资规模达590.6亿元,远超IPO业务的84.6亿元。这种“重再融资、轻IPO”的模式,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蕴含巨大风险。

而且,中信建投在IPO市场的声誉正受到严峻挑战。

2024年5月,上交所对中信建投在深圳中兴新材科创板IPO项目中“核查明显不到位”等问题作出监管警示,两名保代被通报批评。2024年10月,证监会对中信建投及其分管投行业务高管采取监管谈话:指出“尽职调查不充分、未有效督促发行人资金专户管理、内核未充分关注项目风险”等。2024年11月,上交所对时任投行深圳部负责人李波、内核责任人董贵欣、质控责任人张华予以通报批评,两名保代被“拉黑”三年,原因在于中信建投在紫晶存储IPO中未核查销售合同异常、未识别关联方资金往来,甚至未按既定程序走访重要客户。这一系统性失职导致紫晶存储上市后迅速业绩“变脸”,最终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在2025年,又有保代刘奎波、吕岩因安凯特IPO项目被上交所监管警示,陈强、赵亮因国遥股份IPO项目被实施自律处罚。

在投行业务之外,中信建投上半年业绩呈现出“修复式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07.40亿元,同比增长19.93%,实现归母净利润45.09亿元,同比增长57.77%,加权平均ROE为5.10%,同比增长1.98个百分点。

而面对合规层面的挑战,中信建投已开始寻求转型。在宁德时代港股IPO项目中,其作为联席保荐人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在财富管理端,公司通过“多资产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客户黏性。然而,中信建投的转型之路仍挑战重重,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重规模、轻内控”的发展模式,并将合规风控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在监管层对“带病闯关”行为持“零容忍”态度的背景下,传统的“冲量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