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宝科技业绩稳增,收入确认合规性与科创属性成监管问询重点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汪明琪 1.9w阅读 2025-11-10 11:11
半导体零部件“小巨人”闯关科创板,交易所犀利问询直指业绩光环下的财务合规与经营可持续性隐患。

2025年9月,正准备在科创板IPO的重庆臻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臻宝科技”)收到了上交所的首轮审核问询函。问询函围绕臻宝科技的产品、核心技术、收入、募投项目、应收账款波动及坏账风险等13个方面提出了疑问。

在半导体国产化替代浪潮的推动下,臻宝科技近三年业绩表现亮眼:营收从2022年的3.8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35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162万元增长至1.52亿元,但监管的问询却揭示了公司光环背后存在的隐忧。

臻宝科技成立于2016年2月,是一家为集成电路及显示面板客户提供制造设备真空腔体内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创新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硅、石英、碳化硅和氧化铝陶瓷等设备零部件,以及熔射再生、阳极氧化和精密清洗等表面处理服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直接供应晶圆厂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本土企业中,臻宝科技在硅零部件市场排名第一,收入市场份额4.5%,在石英零部件市场排名第一,收入市场份额为8.8%。

收入确认政策合理性存疑

《财中社》注意到,上交所在问询函中首先关注的是臻宝科技的收入确认政策问题。

招股书显示,臻宝科技的产品和服务均具有定制化特点,但零部件业务却同时存在签收、验收确认收入的方式。

具体来说,在内销非寄售模式下,公司对半导体等客户在签收后确认收入,而对面板客户却在验收后确认收入。此外,部分客户以过账单据中的过账日期作为验收时点,寄售模式下则在客户从寄售库领用货物时确认收入。

这种针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收入确认方法的现象,引起了监管的警惕。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说明与客户关于签收、验收的具体约定,寄售模式下是否存在验收条款。

监管还要求公司结合各产品/服务定制化的特点、具体业务流程、与客户关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约定及原因等,说明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收入确认方法的一致性、合规性直接关系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同行业公司如珂玛科技(301611)、凯德石英在内销时均系验收确认收入,臻宝科技的差异化做法缺乏合理解释。

若公司无法充分证明其收入确认政策的合理性,不仅可能影响IPO进程,更可能引发市场对其过往业绩真实性的质疑。

研发人员认定准确性受拷问

科创属性是科创板企业的立身之本,而研发人员则是衡量科创属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正是在这一核心问题上,臻宝科技遭遇了监管的严格问询。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臻宝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38人、92人和113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8%、11.81%和13.23%。

从数据看,公司2023年和2024年的研发人员占比已满足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一要求的10%底线,但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上交所问询发现,臻宝科技的研发人员中存在三种特殊情况:

一是各期存在内部调动,主要是生产岗调至研发岗(还存在转岗调出研发部门的现象);二是公司存在过往经历和学历与研发工作匹配性不强的研发人员;三是公司存在部分从事研发活动的辅助人员。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研发人员的认定标准上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存在明显差异。

同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先锋精科(688605)将在研发中心任职、专职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认定为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不存在兼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

而臻宝科技则将当期参与公司研发项目、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且当期研发工时占比超过50%的人员即认定为研发人员。

这一宽松的认定标准导致2024年末公司113名研发人员中包含20名辅助研发人员、11名专业背景为其他(主要系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的研发人员。

转岗现象尤为引人关注。2025年上半年,公司转岗调出研发部门的人数达34人,占2024年末研发人员总数的30%。

若不计算这34人,公司2024年末的研发人员数量将降至79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将低于10%的科创属性红线。

此外,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中有31人工作年限在1年以内,如果扣除这31人,研发人员将下降至86人,已不足员工总数948人的10%。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令人对臻宝科技研发人员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创属性的真实性产生合理怀疑。

大客户依赖与财务风险

除了收入确认和研发人员认定问题外,臻宝科技的大客户依赖及相关财务风险也引起了监管和市场的关注。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与京东方深度绑定。

根据招股书披露,京东方已连续三年位列臻宝科技前五大客户。2022年至2024年,臻宝科技来自京东方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17亿元、9317万元和9931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京东方不仅是大客户,还通过其创新投资主导的天津显智链持有臻宝科技4.5%的股份,形成了股权与业务的双重绑定。

在紧密的合作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财务变化正在发生。根据臻宝科技对交易所问询的回复,其主要客户京东方在报告期内逐步延长了对公司的付款账期。

具体来看:2022年,京东方部分主体的信用期由开票后30天变更为60天。2023年,部分主体的信用期进一步从60天变更为90天。到了2024年,京东方所有主体统一将账期调整为开票后90天。

这一调整直接影响了臻宝科技的应收账款周转效率。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3亿元、1.8亿元、2.2亿元和2.5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99%、36.06%、35.19%和70.83%(未年化)。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31次、3.23次、3.13次和1.52次(未年化),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

尽管公司解释称这是客户基于自身供应链决策做出的统一调整,并且同行业公司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大客户延长账期无疑会加剧臻宝科技的资金占用压力。

此外,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从2022年的28.92%下降至2024年的17.1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8.48%。

监管的13连问,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臻宝科技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下亮眼业绩的表象,直指其财务合规、科创成色与经营稳健性的核心。

对于臻宝科技而言,此番问询不仅是闯关IPO必须通过的“考试”,更是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体检。能否以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回应监管与市场的疑虑,证明自身增长的“含金量”与可持续性,将直接决定这家半导体零部件“小巨人”能否真正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与未来。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