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西藏证监局公示的一纸警示函,揭示了华林证券(002945)与控股股东深圳市立业集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监管指出,华林证券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招聘、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不到位;(2)代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等情况;(3)立业集团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公司经营活动。
这些行为直接违反了多项法规。比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切实防范风险,防止不正当关联交易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更是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人员、资产、财务、机构及业务独立,不得与控股股东混同。
表面看,这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疏漏,实则反映了华林证券与控股股东之间不同寻常的往来。
大股东多次质押
从股权关系来看,立业集团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公司64.46%的股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截至2025年6月30日,立业集团持有华林证券17.40亿股。

不仅如此,立业集团还频繁质押其所持有的华林证券股份。
从企查查的公开信息来看,2025年以来立业集团先后总共17次质押华林证券的股权,原因多为“自身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在进行了年内在3月、6月和9月的三次大额解押后,立业集团的累积质押规模从一月中旬的约 7.98 亿股(占其所持 45.85%)逐步降至9月30日的约4.58亿股(占其所持26.33%)。

林立与他的“家族式券商”
在华林证券和立业集团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林立。
作为立业集团和华林证券的董事长,也是两家公司的核心人物,林立的创业生涯堪称传奇。1979年,16岁的林立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紫金县分行当会计员,后来在当地的中国农行任职,1986年离开紫金县来到深圳,先是在中国银行深圳某支行任职,后来辞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1990年12月深交所成立,林立在接下来的两年间里开始抢购“老五股”等股票,通往当时大多数深圳人向往的发财之路。
林立的商业版图横跨金融与实业,他曾在2007年中国平安A股上市时,因持有大量股票而一度成为深圳首富。目前,林立还是民生银行的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945%(含一致行动人),逼近5%的举牌线。
华林证券的诞生实际充满了坎坷,其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江门证券,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为国家所有制。2002年,江门证券的生存发展陷入困境,也就是在这时,立业集团、怡景食品和希格玛三家民营企业入股江门证券,并于2003年正式更名为“华林证券”。经过一系列增资扩股、股权转让,2009年,华林证券全部国有股东悉数退出。
招股书中显示,除了前三大股东,其余十家公司均为立业集团的股份代持者。2013年完成了对股权代持的清理后,华林证券形成了立业集团、怡景食品、希格玛“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在上市之时,华林证券却被市场贴上了“家族式券商”的标签,原因在于招股书中披露,林立与立业集团的股东钟菊清是母子,而希格玛的实控人钟纳和林立为表兄弟。
或许,这其中纷繁复杂的股权和血缘关系,成为了立业集团、华林证券以及其他相关公司在治理上难以分割的原因。
合规隐患暴露
从合规的角度来看,华林证券的公司治理问题并非首次暴露。
2025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就对华林证券采取监管谈话的措施,原因是“个别项目尽调不充分、质控与内核把关不严、立项程序不规范”,并要求向西藏证监局提交书面问责报告。
随后在9月12日,上海监管局对华林证券上海分公司出具警示函,指出其个别员工委托非证券经纪人第三方揽客,不符合合规管理办法。
加上此次西藏证监局的警示函,已是华林证券年内至少第三次遭到监管点名,这也指向了华林证券在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等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而与控股股东的纠葛,更是公司治理中的深层隐患。
从业绩来看,受益于市场行情回暖与公司科技战略转型成效,华林证券2025年上半年表现较好,实现营业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35.15%,实现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大增172.72%。
华林证券承诺将“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投行业务内控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但比制度修复更为艰难的是厘清与控股股东的关系。券商与控股股东之间的“隔离墙”是否牢固,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经营安全,更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