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证指数多次逼近4000点、市场热情重新被点燃之际,部分长期秉持“价值投资”的百亿级私募掌门人却开始转向谨慎。仁桥投资创始人夏俊杰在近期一篇文章中罕见直言,AI赛道带来的狂热中,部分资产已埋伏泡沫,“激进策略的超额大概率接近尾声”。
这一表态迅速在投资圈引起强烈共鸣,另一位同样被视为“价值派标杆”的宁泉资产创始人杨东——这位曾在2007年与2021年两度牛市顶点发出“泡沫预警”的基金老将,近日也在三季度观点中强调热门板块估值过高、泡沫已具雏形。两位顶级私募的谨慎声调,或许正在提示一个熟悉的周期回声:当热度重燃,冷静往往更显稀缺。
“激进策略的超额接近尾声”:夏俊杰的冷静反思
仁桥投资创始人夏俊杰,在过往数年中被广泛视为价值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管理产品长期维持稳健回报。但在今年四季度市场情绪升温、AI概念领涨的背景下,他却选择在市场躁动之时发声“劝冷”。
“我发现最近身边很多朋友在疯狂学习AI的知识、算力的知识、存储的知识……我始终觉得人生的一大遗憾就是在该努力的时候放弃,而在该放弃的时候努力。”夏俊杰写道,“激进策略的超额大概率接近尾声了。”
这段带有哲思色彩的表达,传递出他对当前市场估值结构的担忧。在他看来,眼下A股的“结构性牛市”虽有真实产业逻辑支撑,但部分热门板块已经演化出类似历史泡沫的特征。“从市值、DCF估值、累积涨幅及资金参与度看,本轮AI行情与1999年的互联网、2015年的‘互联网+’、2020年的茅指数、2021年的新能源时代,并无本质区别。”
夏俊杰指出,所谓“泡沫”并非纯粹贬义,而是群体预期过热、情绪放大的自然产物。“今日所有的喜悦、亢奋、沮丧与痛苦,大概率都只因我们身处泡沫之中罢了。”他写道。这一判断折射出一种心理层面的冷静:市场周期往往由人心驱动,而泡沫的生成与破裂,同样来自人心的钟摆。
在具体投资层面,他的警示指向清晰——过去几年流行的“赛道集中打法”或已到达阶段性顶点。该策略通过集中押注特定成长行业,用流动性与共识推高估值,成就了2019-2021年间的“消费茅”“新能源神话”;但这种策略依赖于持续的叙事与高估值扩张,如今已难再获得确定性溢价。
因此,夏俊杰认为,市场或将重新回归均值化的阶段,投资者应更加关注企业盈利质量与现金流安全边际。他所在的仁桥投资,过去以低估值投资著称,在高涨行情中保持克制,或正是其长期稳健的重要原因。
“泡沫是结构化的”:杨东的历史回声
另一位发出相似信号的,是宁泉资产创始人杨东。作为兴全基金前总经理、A股公募基金早期的重要奠基者,他的发言历来被业内视为情绪风向之一。自2018年创立宁泉资产后,杨东以“稳健与自律”著称,屡次在市场亢奋阶段提出风险警示。
在2025年三季度末,宁泉资产在内部沟通中表示:“市场升温比我们预期快得多,热门板块与个股中泡沫迹象已较为清晰。”杨东指出,本轮上涨并非普涨,而是“结构化的狂欢”——强势个股与热门板块持续拔高,而传统低估值板块几乎原地踏步。他判断:“好在泡沫也是结构化的,依然有不少标的值得持有和等待。”
这番话延续了他一贯的逻辑——对高估赛道保持警惕,同时坚守安全边际。杨东强调,宁泉资产仍维持六成多股票仓位,但重点配置于房地产、基础化工、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纺织服饰等行业。他称这种“种田式投资”并不追求短期爆发,而在于“在好地里播种、在时间中等待”。
事实上,杨东的“泡沫识别”早有成功先例。2021年1月,当新能源产业链被资本疯狂追逐之时,他公开指出:“现在不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车股票的好时机,大多数被爆炒的股票恐怕只能以股价大跌来消化估值。”这段话在当时被视为行情顶点的分水岭之一,也让他获得“高点清醒者”的称号。
如今,面对AI热潮重演,杨东再次提醒市场保持理性:技术创新值得尊重,但投资的本质仍在估值与现金流。“希望市场能在华尔兹的节拍中稳步递进,而非在桑巴的喧腾中草草谢幕。”他如此形容理想中的慢牛行情。
无论是夏俊杰还是杨东,他们的共识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在周期的顶端,理性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当资金、技术与舆论齐声唱多,理性声音往往显得格格不入;但回望历史,每一次泡沫破裂之前,都有人尝试留下警示。
“激进策略的超额大概率接近尾声”,既是对市场阶段的判断,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正如杨东所言,“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风险存在。”当市场再度躁动时,这种来自价值派的冷静,或许正是下一轮理性投资的起点。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