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岭锂业自首次递表至今已逾三年,仍深陷首轮问询尚未回复状态。净利润仅剩高峰期三分之一、家族高度控股薪酬大涨3-5倍、募资额经四次调整激增超3倍。
在锂价暴跌与产能快速累积下,九岭锂业触发多项财务与治理风险预警。
周期反转:成本越压越低,仍没有定价权
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位近60万元/吨跌到2025年上半年约6万元/吨,九岭锂业几乎被推上盈利悬崖。2022年公司营收59.17亿元、净利润33.67亿元,主营毛利率74.46%;2023年营收降至35.37亿元,跌幅40.2%,净利润只剩13.32亿元、毛利率53.85%;2024年营收回升至43.8亿元,但净利润继续下滑至11.71亿元,毛利率跌到40.94%。

三年间,公司复合净利润增长率为-41.02%,资产周转率仅0.45,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0.79,流动比率从1.93降至1.48,盈利质量波动已非常明显。公司目前仅掌握一处采矿权——大港瓷土矿,年开采150万吨矿石,仅折算1.6万吨碳酸锂当量,储量可至2050年。扩产后自给率反而下降,未来仍需大量外购优质锂矿,而全球优质资源早已集中在天齐锂业(002466/09696)、赣锋锂业(002460/01772)等头部公司手里。
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仅占营收1.33%,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期间费用率升至5.34%,净利率被进一步压缩到26.74%。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87.43%降到43.19%,表面集中度下降,但在新能源汽车需求放缓、库存走高的背景下,订单稳定性并未改善。2025年上半年,公司碳酸锂产量升至行业第一,主要依靠丰城基地新增5万吨产能逐步释放,但盈利能力能否跟得上仍难判断。
行业进入增量放缓阶段。2025年全球碳酸锂供给预计155万吨,同比增长18%,需求增速仅约145万至155万吨。在高成本产能退出迟缓的情况下,九岭锂业作为典型云母提锂企业,成本线较高,正遭到更低成本海外盐湖的全面挤压。
新周期已经形成,行业价格越来越不是“市场决定”,而是由头部产能与成本线决定,竞争难度明显加大。
家族治理公允性与薪酬合理性
魏氏家族对九岭锂业的控制程度非常突出。实控人魏绪春、魏冬冬、潘蕊一家三口合计持股58.90%,连同其他亲属持股合计达71.73%。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几乎都由家族成员担任,监事甚至曾在2020年11月前代持股份。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固然提高了执行效率,但外界对决策公允性长期存在疑虑。
最大争议来自以实控人为首的家族成员薪酬与业绩走势的明显背离。2022-2024年董监高薪酬从444万元升至890万元,董事长薪酬从23.6万元涨到138.7万元,涨幅近5倍;总经理薪酬从38.5万元涨到149.4万元,增幅2.8倍;副总经理从21万元涨至106万元,增幅4倍。家族成员薪酬涨幅普遍高于其他高管,尽管公司解释为“正常调整”,但在业绩连续下滑背景下,难免引发监管和市场的疑虑。
此外,公司的历史内控问题也尚未完全淡化。2019年公司曾通过关联方违规转贷3300万元;2017-2020年因未完成业绩承诺,控股股东不得不以转让股份进行补偿。虽然均已整改,但结合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公司决策权高度集中,未来的治理仍存风险。
而估值波动更折射出市场态度。宁波翰宁等机构在2017年进入时估值仅6.34亿元,2021年资本热潮时迅速冲上100亿元,IPO前受业绩波动影响又回落至50亿元。估值过山车其实是投资人对其持续盈利能力的现实反馈,也使中小股东保护与治理专业化成为监管重点。
账上有钱还补流,募资逻辑难以自洽
九岭锂业IPO申报一路反复。2022年7月首次递表拟募7.6亿元,重点投入氢氧化锂线及3亿元补流;2023年2月在锂价高位时募资规模骤增至34.29亿元,增幅超350%,新增丰城新能源材料项目24.7亿元;2024年12月最终规模定在31.35亿元,仍是最初募资额的4.1倍,取消5000吨氢氧化锂线,将碳酸锂产能由2万吨扩大至8.5万吨。
然而,《财中社》注意到,公司账上货币资金高达41.23亿元,却仍计划拿出5亿元补流;而研发中心仅投入1.65亿元,明显低于扩产投入。
首轮问询53个问题直指产能扩张合理性、控股权结构、营收可持续性等核心要点,而控股股东仅以“锁定期延长6个月”回应,难以缓和市场疑虑。
资源端压力持续存在。大港瓷土矿矿石品位仅0.51%,地方限采严格,2024年9月子公司一次15天检修就影响1500吨当量产量。如果2023—2025年扩产计划全部落地,行业新增产能将普遍陷入“停产会丢份额、投产又加亏”的局面——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已进入头部产能博弈阶段。天齐锂业11.78万吨、赣锋锂业13万吨的锂盐规模远超九岭,九岭锂业缺乏价格影响力,一旦扩产,很容易卷入低价竞争。2025年行业预测供给最多可能过剩15万吨,业界认为,如需求增速低于30%,价格难突破15万元/吨,项目回报存在明显不确定性。
问询关键问题仍无法清晰回复
交易所首轮问询自2023年3月发出,共涉及53个问题,至今超过900天仍未见九岭锂业公开回复。期间两次更新招股书均因财务资料过期导致审核中止,最新一次为2025年9月30日,保荐机构仍为国金证券(600109)。控股股东承诺若上市当年扣非净利润下滑50%以上,将延长锁定期6个月,但业绩波动、资源结构、治理集中、募资必要性等关键问题仍缺乏足够有力的解释。
表面上看,审核中止与财务资料有效期有关,但真正的难点在于:持续盈利能力、治理有效性、募资合理性都需要一个个回应。外部环境同样不友好:A股总体IPO节奏明显放缓,锂电行业正全面反内卷,扩张型产能项目天然受限。2025年供给预计155万吨,需求145万至155万吨区间,加上南美盐湖增产、非洲矿山不确定、中国云母提锂环保压力并存,云母路线的现实窗口期正在收窄。
九岭锂业2024年锂盐营收41.64亿元排行业第五、毛利16.73亿元排第二,账面数据仍亮眼。然而检修频繁、锂渣处理仍停留在中试阶段、浸出率尚未突破,盈利稳定性仍面临考验。经营波动、治理争议与募资结构等问题叠加,监管需要看到明确的现实回答:资源如何补足?治理如何透明?扩产如何避免“规模越大亏得越快”?二次递表显示态度坚决,但要真正过会,还需要穿越更严密的核查与应答链条。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