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红星资本局报道称,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于11月22日下午突然通知,员工11月24日起不用到岗上班。
这意味着,这家由长城汽车(601633/02333)孵化6年、估值曾超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在“失宠”20个月后,选择了以“原地解散”这样的惨烈方式“硬着陆”。
毫末智行北京、保定两地仍存的281名员工(北京128人、保定153人)悉数收到无期限停工通知,而上海、深圳分部早已在半年前实质解散。
从“独苗”到弃子
11月24日,车东西实探毫末智行北京总部,发现前台已经没有人值守,还看到地上有一些堆积的快递。在观察楼内情况时,遇到一位背着很大背包的人员走出,怀里还抱着显示器,尝试上前交流,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傍晚时分,毫末智行北京总部楼宇内已经看不到任何一个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早在10月,就有消息传出毫末智行北京账户已被冻结;10月下旬,公司内部群开启全员禁言。此后,浙江长兴智驾域控制器工厂、成都武侯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厂等在建项目全部停滞;11月12日,公司还因3.15万元债务被列为被执行人,现金流枯竭的窘境暴露无遗。
而作为长城汽车生态孵化的核心独角兽,毫末智行自诞生起便获得母公司的全方位资源倾斜,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2019年,长城汽车将智能驾驶前瞻部分拆成立毫末智行,由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实际控制,长城系合计持股53.73%,堪称 “亲儿子”。毫末智行的早期团队,由长城汽车内部技术骨干组建,更包揽了长城旗下主力车型的智驾订单,成为名副其实的 “独家供应商”。
2021年是毫末智行的“爆发年”,HPilot系统的快速量产拉开高光序幕。当年5月,HPilot 1.0版首次实现量产,以高速辅助驾驶功能率先搭载魏牌摩卡车型,成为长城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突破。凭借长城汽车的渠道加持,该系统当年便密集落地坦克300城市版、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哈弗神兽等多款主力车型,量产规模一举突破万台,迅速打开市场局面。
2021年底,HPilot 1.0版高速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再度在魏牌摩卡车型量产落地,使长城跻身全球第三家拥有全栈自研NOH系统的车企,毫末智行也借此吸引美团(03690)、高瓴创投、高通创投等资本扎堆入局,当年融资超13亿元,估值跃升至10亿美元。
完成融资的毫末智行,技术迭代与车型搭载步伐在2022年持续加速。4月,毫末HPilot 2.0版正式量产,独家搭载于坦克500车型,进一步巩固其在长城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到2023年初,毫末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HPilot系统已覆盖魏牌、坦克、哈弗等近20款车型,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突破2500万公里,彼时的发展速度在行业内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毫末的AEB算法技术,魏牌、欧拉、坦克旗下四款车型还斩获E-NCAP、ANCAP五星安全认证,300台搭载HPilot系统的摩卡车型更顺利出口欧洲,成为毫末智行技术实力的“海外名片”。
但转折发生在2022年底的城市NOH跳票事件。
毫末智行承诺当年在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上首搭城市NOH功能,计划覆盖10城、2023年拓展至100城,但最终,仅在2023年初落地北京、保定等3城,且在复杂路况处理上远逊于华为、小鹏汽车(09868)。
2023年起,智驾行业全面朝着“重感知、轻地图”的无图方案转向。毫末智行虽也跟风提出无图路线并发布相关概念产品,但长期深耕“高精地图+规则算法”,技术根基陈旧,转型更多停留在发布会层面,无图方案迟迟无法量产落地。
“在更高阶的城市 NOA覆盖上,毫末智行可能当初走得相对保守了一点。”魏牌高管事后的这番评价,背后实则是毫末智行技术迭代速度慢、落地能力弱的全面落后,最终被行业主流玩家彻底拉开代差。
由于HPilot 3.0项目推进不顺,毫末智行的方案已无法满足长城汽车的城市智驾需求。2024年3月,长城汽车对毫末智行彻底失去耐心。
彼时,受毫末智行技术交付滞后影响,长城汽车正式引入元戎启行作为第二家智驾供应商,其无图方案成为魏牌蓝山车型的智驾解决方案,双方合作就此启动。同年11月,长城汽车进一步加码,独家领投元戎启行1亿美元C1轮融资,将双方关系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资金主要用于量产项目推进与前沿技术研发。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同步搭建多供应商体系,牵手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负责中低端车型的智驾方案供应。其中哈弗二代枭龙 MAX已率先搭载卓驭科技“7V+32TOPS”的中算力方案,覆盖哈弗、欧拉等主力平价车型,与元戎启行的高端方案形成互补。
自此,毫末智行彻底沦为长城“弃子”,2024年融资仅募得3亿元,全年研发投入缺口超7亿元。
“换血”充满信心
对长城汽车而言,放弃毫末智行是情势所迫,毕竟长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成交转化率高出普通车型40%,而毫末智行的技术短板已成为销量“绊脚石”—— 有4S店销售透露,曾有客户因城市NOH功能未兑现提车后退款。
元戎启行与长城汽车合作后,仅用8个月便完成从合作达成到魏牌全新蓝山量产上市的全流程适配。该款搭载元戎启行智驾系统的车型,上市24小时大定订单破8571辆,2024年12月销量同比增长超200%(不同渠道统计增幅约210%-214%),市场反响热烈。
截至2025年10月,元戎启行已累计为长城汽车交付20万辆搭载智驾系统的量产车型。同时其业务边界持续拓展,成功拿下smart精灵5等项目,还开拓了零跑(09863)等外部合作客户,合作版图逐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合作深化,元戎启行后续同时推进十几款车型适配,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4个月。
早在2024年,长城汽车便在保定、重庆等城市的NOA智能驾驶直播测试中力推元戎方案,公开演示效果远超毫末智行技术,加速了合作升级。截至2025年10月,元戎启行已为长城交付20万辆车,甚至替换了2023款蓝山原搭载的毫末智行系统。
作为长城汽车曾经的 “亲儿子”,毫末智行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分部,巅峰时期其HPilot系统曾搭载于魏牌、哈弗等超20款长城车型。其发展的逐渐掉队,更关键的是其始终未能突破客户单一的困境,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的合作主机厂始终只有长城汽车一家。
而长城汽车六年孵化的一朝归零,不仅是高瓴、美团、高通等跟投方2021年投入的13亿元本金灰飞烟灭,毫末智行七年累计7轮融资形成的估值沦为泡沫,长城汽车在涉及智驾的“灵魂”上,同样无根可依。
晚点报道显示,元戎启行目前已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美元,股东包括复星锐正、云启资本、阿里巴巴(09988/BABA)、耀途资本和东风资产等。而长城汽车仅领投参与了元戎启行1亿美元C轮融资,这也意味着,长城汽车在元戎启行的话语权,远没有在毫末智行说一不二。
同样,与长城汽车合作的卓驭科技,中国一汽日前已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更值得注意的是,晚点称,曾有媒体报道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叫停了毫末智行的赴港上市。而2024年10月中旬,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回应“每经”称:毫末智行的赴港 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仍在进行中。
图片来源:晚点
这也显示出,在关涉毫末智行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上,毫末智行与长城汽车的关键分歧。而自2024年3月,长城汽车对毫末智行失去耐心,到2024年11月下注元戎启行,并可能叫停毫末智行港股IPO;持续“失血”的毫末智行,又坚持了约一年,终因资金匮乏、无法引入更多人才,进而无法推出高阶智驾解决方案,最终不得不在2025年的智驾“下半场”大浪淘沙中率先退场。
这其间,毫末智行和魏建军到底产生了哪些分歧,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目前尚未完全浮出水面。
而曾任用“铁娘子”王凤英(“凤头”)作为长城汽车二把手的魏建军,在“凤头”远走小鹏汽车后,于2024年9月初微博宣布长城CTO王远力荣誉退休之际,提拔业内首位女CTO——吴会肖。
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2005毕业后就加入长城汽车的吴会肖,因外貌出众有“长城刘亦菲”之称。接任长城汽车CTO之后,吴会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技术,明确表示与华为在智驾领域“没有开展合作”。她指出,长城汽车通过大量投入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对其智驾技术充满信心。
《财中社》不完全统计,2024年,比亚迪(002594)在电动化及智能化全领域投入高达531.9亿元;小米集团(01810)研发投入240.5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115亿元;上汽集团(600104)新能源转型研发投入176.5亿元;蔚来汽车研发投入130.4亿元,营收占比20%;理想汽车(02015)聚焦智能驾驶,研发投入110.7亿元;吉利汽车(00175)研发投入104.2亿元;长城汽车研发费用92.8亿元,占营收比约5.17%,较2023年6.37%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千里智行,始于毫末”。创立于2019年11月29日的毫末智行,就这样在长城汽车的“充满信心”下,倒在了即将到来的第六个生日前一周。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