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牌照与国际互认双轮驱动:香港Web3.0浪潮下的稳定币合规治理最优解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丁丁 2.2w阅读 2025-08-05 10:03
随着在不久的将来香港首批本土牌照与互认牌照揭开面纱,世界将发现香港创造的真正奇迹:牌照数量仅个位数,但通过国际互认引入的稳定币规模或达百亿美元级。

香港金管局技术简报会上,副总裁陈维民揭晓了首批稳定币牌照“2026年初发放”的时间表,维多利亚港对岸,由瓦努阿图财政部作为发起股东并发放牌照的USDV稳定币已悄然登陆——这座金融枢纽正用双轨制智慧破解全球稳定币治理难题。

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7月29日,香港金管局在技术简报会上宣布《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同时公布清晰的牌照申请路径:有意机构需在8月31日前预沟通,9月30日前提交完整申请,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

这一时间点晚于市场预期,却揭示了香港更为深远的战略——当京东、蚂蚁等巨头争夺本土牌照时,金管局同步开辟了国际互认通道,吸引瓦努阿图等主权国家携合规稳定币落户香港。

全球竞赛中的香港定位:双轨治理的智慧

当前全球活跃的稳定币中,USDT、USDC等美元稳定币占比超90%。而在美国166页《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报告发布的同时,香港金管局也亮出亚洲首个全面稳定币监管框架,在时间窗口的把握上尽显锋芒。根据过渡期安排(2025年8月1日-2026年1月31日),现有机构需在10月31日前提交牌照申请,未获批准者将退出香港市场。

这意味着,在香港市场,传统美元稳定币面临倒计时:若未能在2026年初前获牌,不仅无法在香港合规交易所运营,也将大幅丧失以香港为核心的亚太金融市场。

香港的策略清晰而独特:“本土牌照+国际互认”双轨并行。

本土牌照路径设置高门槛。金管局明确三大核心审核标准:合规性(储备资产托管、赎回机制、反洗钱)、具体性(可行商业方案及技术落地计划)、可持续性(长期运营资源证明)。申请机构需维持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储备资产必须为高流动性现金或短期债券。

国际互认路径则展露开放胸怀。金管局“Project Ensemble”代币化结算沙盒正推进与巴西、泰国等央行的跨境结算研究。这一机制为主权国家稳定币快速落地香港开辟绿色通道。

最具突破性的实践已在7月25日发生:瓦努阿图财政部发起的稳定币USDV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全球首发,港股上市公司加幂科技(08198)通过签约成为其股东与技术合作伙伴。当日早些时候,瓦努阿图副总理约翰尼·科纳坡与香港特首李家超会晤。特首“欢迎瓦努阿图企业善用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这一表态蕴含深意:对于瓦努阿图这样一个意在成为南太平洋离岸金融中心的岛国而言,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牌照互认无异于画龙点睛之笔。

这恰恰是香港的监管智慧:用过渡期倒逼传统玩家升级合规能力,同时以互认机制吸引新生力量。

国际互认机制:USDV成制度创新样本

USDV项目成为香港国际互认机制的首个标杆案例,其设计直击小国参与全球金融体系的痛点。

主权信用穿透监管壁垒: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瓦努阿图的英美法系框架与香港监管天然兼容。其议会立法授权发行的模式,使USDV规避了Tether等私营稳定币的合规争议。当金管局要求储备资产透明化时,USDV的链上国债储备证明已通过加幂科技ChainStream平台实现实时验证。

区域网络强化香港枢纽地位:USDV年内将覆盖12个亚太经济体,重点切入南太平洋渔业大宗交易、东南亚旅游支付等场景。这种"香港清算枢纽+区域支付网络"的架构,恰与金管局"增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战略目标契合。更关键的是,所有USDV跨境支付数据流经ChainStream分析,客观上为香港监管部门提供了链上资金流动的实时洞察。

技术标准输出替代牌照竞争:加幂科技的ChainStream平台在为USDV提供KYC/AML监控时,同步将香港金管局的合规要求编码为链上规则。这意味着当更多国际稳定币通过互认通道进入香港时,香港的技术标准已借由本土企业实现全球化渗透——这种"规则软出口"比牌照发放更具战略纵深感。同时,其在储备资产上又区别于USDT的美国国债单一化,能够广泛投资于包括香港本地债券在内的全球低风险资产,无疑兼顾了风险控制与加强香港亚太金融中心地位的需求。

这种模式为香港带来三重收益:主权级合规背书降低监管摩擦;南太跨境支付网络强化香港枢纽地位;技术反哺生态——所有USDV链上数据流经ChainStream分析,客观上提升香港链上风控能力。

全球稳定币的监管版图也将在不长的时间内逐步清晰化。在瓦努阿图这一南太平洋中立国树立样板后,将有更多国际互认机制探索全球化稳定币监管合作框架,以合作代替竞争。

香港:从监管者到规则输出者

当金管局将牌照发放推迟至2026年初,其真实意图是争取时间完成双轨制的基础建设。

法律基建:相比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稳定币监管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尤其重点解决了跨境司法管辖冲突这一问题。USDV案例中瓦努阿图与香港同属英美法系的兼容,也将成为更多后来者的重要范本。

技术基建:以加幂科技ChainStream为代表的香港本土技术力量已然形成气候,未来,除了USDV,也将有更多的国际稳定币与香港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形成反洗钱与风控技术的“香港标准”。

生态基建:同样以USDV为例,其在房地产、供应链金融等RWA赛道提供资产上链验证及动态风险监控支持的合作伙伴仍然是扎根香港本土的加幂科技,从而确保底层资产真实性与价值稳定。此外,Hashkey、OSL等香港本土合规交易所,以及加幂科技参股的澳洲持牌交易所Rhino等在内的交易平台,也将借助稳定币的本土+互认双轨制,成为香港Web3.0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部分司法区沉迷建造“合规巴别塔”时,香港选择拆除制度藩篱,让全球创新力量在共同规则下自然生长。从百年前跻身远东贸易枢纽以来,这座城市的野心从来不止于监管者角色。它正将自己变成连接传统与创新的转换器,让稳定币从金融工具升维为地缘博弈的软实力载体。

随着在不久的将来香港首批本土牌照与互认牌照揭开面纱,世界将发现香港创造的真正奇迹:牌照数量仅个位数,但通过国际互认引入的稳定币规模或达百亿美元级。这恰是这座城市的智慧:用制度兼容性化解金融壁垒,让东西方资本在双轨之上各得其所。

而这,或许才是Web3.0时代全球金融治理的最优解。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