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北京海光芯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光电互连产品提供商,在AI算力爆发的浪潮中实现了营收的指数级增长。作为光电互连产品提供商,海光芯正主要产品包括光模块、有源光缆等,这些产品是AI数据中心实现高速、高密度及高能效数据传输的关键硬件。
然而,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海光芯正依然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
高速增长与盈利困境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海光芯正的营收分别为1.03亿元、1.75亿元和8.62亿元,三年累计增幅约8倍,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长势头仍在延续,营收达到6.98亿元,同比增长164%。
虽然营收增长堪称行业奇迹,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却没能跟上。2022年到2024年,公司始终没能摆脱亏损的境地,净利润分别为-6021万元、-1.09亿元和-1790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亏损3485万元,报告期内累计亏损2.22亿元,从财务报表来看,销售成本较高是盈利困难的主要原因,报告期内分别占收入的107.6%、117.9%、88.2%和93.9%。
同时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持续为负,报告期内分别为-9072万元、-9104万元、-2.55亿元和-1797万元。

在此期间,公司的毛利率更是呈大幅波动,2022-2023年间,公司毛利率从-7.6%恶化至-17.9%,在2024年转正为11.8%之后,又在2025年上半年回落至6.1%。这种过山车式的毛利率波动,反映的是公司成本控制能力和盈利模式尚不稳定。

客户与供应商双集中
在业绩背后,海光芯正也同时面临业务层面的各种风险。
首先是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集中带来的经营风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0.9%、95.8%、70.3%和86.1%,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53.6%、48.3%、25.2%和29.9%,虽然集中度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处于高位。在供应商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42.3%、62.6%、72.5%和61.3%,对单一供应商占比最高超过30%。
这种双集中格局,使公司在谈判和供应链稳定性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任何主要客户或供应商的变动都可能对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另外,公司还面临研发投入强度下降的风险。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为3726万元、4226万元、6369万元和4239万元,逐年走高,但研发费用率却从2022年的36.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1%,这源自公司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产生的稀释效应。但与此同时,公司的持续亏损一方面反映了公司研发投入所带来的产出不足,另一方面进一步制约了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这也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在快速技术迭代中能否保持领先地位的担忧。
负债高企与股东突击减持
《财中社》注意到,海光芯正负债与利息开支同步抬升,成为制约利润与现金流的重要原因。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末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1.56亿元、2.76亿元、8.00亿元和10.88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7.53%、63.23%、79.08%和63.44%,近几年均已超过60%。而高负债直接导致高昂的利息支出,报告期内公司产生的利息支出分别为213万元、325万元、854万元和770万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让海光芯正陷入“借钱养亏”的循环。持续流出的利息支出直接加剧了现金消耗,制约了公司在关键领域的投入能力。当竞争对手正加大研发投入布局下一代技术时,海光芯正却要将宝贵的现金用于支付债务利息,这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光模块行业尤为致命。
在高昂负债之外,还有股东在港股上市前突击减持套现。招股书中披露,2025年9月,股东蒋文昊、上海长舜分别向中天科技转让33.3万股、66.7万股,分别作价1314万元和2628万元。实际上,蒋文昊此次转让的33.3万股份是2025年2月出资1266万元从俱成秋实处收购而来,持股仅7个月;上海长舜亦是如此,于2024年8月以2468万元收购所得,持股刚满一年。二者当初的入股实质和入股动机存疑。

在全球硅光子光模块市场预计在2029年增长至1443亿元的背景下,海光芯正的技术储备与市场定位为其提供了增长空间。在技术迭代与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公司创始人、同时也是清华博士的胡朝阳,将如何带领海光芯正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需求,拓展客户群与降低供应链风险,将决定这家AI光模块黑马能否真正腾飞。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