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亏损过亿,海特生物赴港融资救急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汪明琪 2.1w阅读 2025-10-24 09:50
面临业绩亏损与资金压力的海特生物,尝试通过赴港上市寻找突围路径,但香港市场早已不是生物科技公司的无忧乐园。

10月23日,海特生物(300683)股价收跌7.15%,报32.06元,刷新阶段新低。自8月底调整以来,这家公司累计跌幅已超过48%。

就在前一天,海特生物宣布授权管理层启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这本是一条通常被市场视为利好的消息,但投资者却用脚投票——公司同日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5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97.78%。

业绩滑坡亏损扩大与资金压力

《财中社》注意到,海特生物的业绩下行并非突然。公司已连续三个年度出现亏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0.14亿元、1.21亿元、0.69亿元。

对于2024年业绩变动原因,公司称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因市场竞争加剧、订单不足,加之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较高而持续亏损;新纳入合并报表的沙东生物长期亏损,对整体利润形成拖累。

同时,部分子公司计提存货减值、参股企业投资减值进一步蚕蚀利润。尽管公司当期取得约3500万元非经常性收益,仍难掩主营业务下滑的压力。

进入2025年,亏损趋势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22亿元,同比下降6.45%。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表征公司最近经营状况的第三季度,海特生物单季归母净利润亏损就达1.19亿元,上年同期仅亏损0.17亿元,同比下降600.39%。这表明公司的亏损幅度不仅在扩大,而且呈现加速态势。

从现金流角度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海特生物的货币资金1.7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59.43%(上年同期为净流入2774万元),反映出公司资金压力正在显现。与此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04万元,同比减少374.11%,说明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

同花顺财务诊断大模型对海特生物的财务状况给出了总体评分1.17分(满分5分),在所属的医疗服务行业53家公司中排名第48位,明确指出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核心产品疲软、新药青黄不接

海特生物的核心产品管线包括国家一类生物新药“金路捷”(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应用于神经损伤修复领域;以及一类基因工程生物新药“沙艾特”(注射用埃普奈明)——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DR4/DR5激动剂,该药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是公司当前创新药布局的核心。此外,公司还通过子公司开展CRO/CDMO技术服务。

目前,国内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主要包含四家企业:舒泰神(300204)的苏肽生(2006年上市)、未名医药(002581)的恩经复(2003年上市)、海特生物的金路捷(2003年上市)以及丽珠医药(01513)的丽康乐(2010年上市)。

自2013年起,国内鼠神经生长因子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至2016年达到约33亿元的峰值。随后,在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下市场逐步萎缩。2019年该品类被移出国家医保目录,市场规模进一步下滑。但由于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效果上具备特殊性,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且目前尚无理想替代品,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降幅将逐步收窄并趋于稳定。

《财中社》关注到,作为老牌产品,“金路捷”的市场创收能力已显疲软。2025年中期数据显示,“金路捷”营业收入为608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5.59%,反映出公司难以仅靠传统产品驱动业绩增长。尽管被寄予厚望的创新药“沙艾特”已纳入医保,但其商业化放量仍需时间,目前尚无法扭转公司整体亏损的局面。

面对当前困境,海特生物启动的赴港融资计划能否成为逆袭关键?

短期来看,若H股成功发行,将为企业注入急需资金,缓解财务压力。然而从长期角度,公司仍需破解两大核心课题:一是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二是推动研发管线取得实质性突破。

海特生物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孤例,而是当前创新药企市场分化加剧的缩影。

在医药板块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盈利结构差异显著:部分龙头企业依托“全球交付能力”构建了强劲的现金流模型;而更多企业则陷入研发投入持续吞噬营收、却缺乏进入III期临床品种的困境。

市场分析进一步指出,“国际化能力与技术护城河正成为重塑估值体系的终极标尺”。在这一趋势下,拥有出海实绩或具备技术垄断壁垒的企业,与缺乏全球临床数据支撑的企业之间,估值分化正日益加剧。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