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登中心调整披露规则:不良资产转让部分信息不让看也不让转?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1.8w阅读 2025-11-07 12:06
近期不良资产市场“低价拿资产包”新闻持续升温,银登中心自10月27日起调整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不再披露起始价且新增转载限制。

近期,不良资产市场上“低价拿下银行个贷不良资产包”的宣传持续升温,引得不少市场目光聚焦于此。而细心的市场参与者在关注热度的同时,更发现了银登中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的两处关键变化。

一方面,此前公告中清晰标注的不良债权起始价信息,如今已不再披露。

另一方面,最新公告上新增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的水印标识,这与以往不良债权拍卖信息可自由传播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直接约束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梳理银登网过往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就能发现,10月24日及之前发布的公告里,都会清晰列明资产包的起始价,页面上也从未出现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相关标识。可从10月27日开始,后续推出的竞价转让公告中,作为核心定价参考的起始价信息就再也没有对外公开过,而且公告文档上还通篇印上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水印。这意味着往后,公众再也没法知道金融机构到底是以多低的价格转让不良债权的。

事实上,当今银登网开展不良债权转让业务时,信息披露环节有着相当完整的规则作为支撑。2023年1月18日修订印发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则》,正是当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核心操作依据。

在规则的总则部分,第二条已清晰明确不良贷款转让需遵循“依法合规、市场自愿、公开透明、稳步推进、真实洁净”五项核心原则,其中“公开透明”更是被确立为贯穿业务全流程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第五条也对银登中心的职责作出界定,明确其需按监管要求,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提供项目挂牌、公开竞价、信息披露等多项配套服务与支持。

而在具体业务流程层面,规则第十三条针对转让公告内容作出了细致界定,明确要求公告必须包含“交易条件”等关键要素,且并未对这些要素的范围作出额外限定。在信息披露的责任划分上,规则第二十五条进一步作出严格规范,强调出让方是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严禁出现重大遗漏等不符合规范的情形。

不良资产低价转让的热度,除了牵动业内对规则的讨论,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诸多疑问。

其中,“为何不将不良债权低价卖给债务人”的声音在评论区反复出现。

其实,这个问题早有明确答案。《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财金[2022]87号)中清晰规定,金融企业处置不良债权时,除依法开展债务重组、资产重整等特殊情况外,不得折价转让给原债务人及关联企业等利益相关方。

这一规定并非随意设定,而是不良资产对外转让“依法合规、公开透明、洁净转让、真实出售”原则的具体落地,其核心目的在于防范道德风险,杜绝利益输送行为,以此保障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还要求金融企业充分披露不良资产处置信息,严禁暗箱操作和虚假转让,通过这些要求共同维护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健康运转。

另一让网友困惑的问题,则是“银行为何愿意如此大幅度折价转让不良债权”。看似“亏本”的操作背后,实则是银行综合监管合规、财务规划与风险定价后的理性决策。

从监管角度来说,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不可触碰的核心监管红线。一旦这一指标不达标,银行不仅会面临资本充足率受限、业务扩张受阻等经营约束,严重时还可能遭遇监管处罚。通过低价转让不良债权,银行能够快速压缩不良贷款规模,让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得到优化,既顺利满足监管合规要求,也能向市场传递出资产质量稳健的积极信号,稳住市场信心。

在财务处理层面,银行对不良贷款本就会计提减值准备。当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转让不良债权时,产生的差额可通过核销处理。尽管核销在短期内会对银行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但却能将不良资产彻底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实现“风险出表”。需要明确的是,债权完成转让后,所有权便随之转移,即便后续债务人恢复了还款能力,也与原银行再无关联。银行通过转让提前回收部分资金,已然完成了风险处置的闭环流程。

而从风险定价的底层逻辑来看,银行在设定贷款利率时,就已将预期的不良损失纳入了成本核算体系。正常贷款产生的存贷利差收入,本身就包含了对不良损失的补偿部分。也就是说,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初,就通过利率定价提前考量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风险,以此确保整体业务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如此一来,低价转让不良债权并不是非理性的决策,而是在初始风险定价框架内的合理处置,最终能保障银行长期经营的可持续性。

一系列市场变动与争议的背后,是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多方诉求的博弈与平衡。无论是银登中心的公告调整,还是银行的折价转让行为,亦或是监管层面的各项规定,核心诉求都是维护市场的规范与稳定。后续,市场各方也期待相关变动能与现有规则进一步衔接,相关主体也能就调整作出更清晰的说明,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在透明合规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