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微之王”到市净率垫底:民生银行12年市值腰斩迷局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1.7w阅读 2025-11-07 10:25
曾与招商银行同台竞技、以“小微之王”闻名的民生银行,在2025年A股银行板块估值分化中落至市净率垫底,12年市值近乎腰斩,业绩颓势、股权动荡、内控漏洞等多重困局交织下,其底部徘徊的周期仍充满不确定性。

2025年的A股银行板块,估值的鸿沟正被拉得愈发醒目。当国有大行农业银行(601288/01288)的市净率成功“破1”,股价与市值持续刷新高点时,曾与招商银行(600036/03968)在股份行阵营中一较高下的民生银行(600016),却以0.3140倍的市净率,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落至末位,股价长期在低位区间震荡,昔日“股份行明星”的荣光,在岁月的冲刷下已渐渐黯淡。

回溯至2013年,民生银行曾是那般耀眼。彼时,它以3245亿元的A股总市值,一举超越招商银行,成为股份制银行市值排行榜上的“头把交椅”。其创新推出的“商贷通”产品,精准击中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让它赢得了“小微之王”的美誉,更是普惠金融实践中当之无愧的早期标杆。

然而,十二年的时光,恰似白驹过隙。截至2025年11月6日,民生银行A股总市值仅剩下1764.4亿元,较其巅峰时期几乎“腰斩”;而同期的招商银行,A股总市值已稳稳站在1.1万亿元的量级,两者之间早已是天差地别。这家曾经在市场中被寄予无限期待的股份制银行,究竟是在怎样的历程中,从“可与招行对标”的行业优等生,一步步沦为市净率垫底的典型案例?

七期连降,盈利颓势难止血

近日,民生银行披露2025年三季报,其盈利端的压力仍未“止血”——从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已连续7个报告期同比负增长,盈利韧性不足的问题持续凸显。

具体来看,2024年一季度,民生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6%,中报同比降幅为5.5%,三季度降幅扩大至9.2%,年报进一步下滑9.9%;进入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5.1%,中报下降4.9%,2025年三季度则同比下降6.4%。

从2024年一季度到2025年三季度,这7个连续报告期里,民生银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降幅虽有波动,但“负增长”的趋势始终未被打破。这种持续性的盈利收缩,直观反映出其经营端的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

深入拆解民生银行的收入结构可见,其业绩下滑的困局源于利息净收入与非息净收入的双重持续失速。

从利息净收入来看,2020年该指标为1352.2亿元,随后逐年下滑:2021年降至1257.8亿元,2022年进一步收窄至1074.6亿元,2023年为1024.3亿元,2024年跌至986.9亿元,四年间呈现出陡峭的下行曲线。

这意味着其传统存贷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削弱,无论是资产端的贷款定价能力,还是负债端的存款成本控制,均面临严峻挑战。

非息净收入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其2020年非息净收入为497.3亿元,直到2024年已经回落至376亿元。

民生银行利息净收入的持续下滑,源于资产规模扩张乏力、贷款增长疲软与净息差大幅收窄的三重挤压。

从资产规模看,其总资产增长长期处于低迷区间:2021年总资产同比仅增长0.04%,近乎停滞;2024年同比增长1.8%,2025年三季度同比增长2.3%,整体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缺乏规模扩张的支撑力。

贷款端同样表现疲软,贷款规模在2024年同比仅增长1.7%,2025年三季度更是出现环比小幅缩水,贷款规模的增长动能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净息差的“跳水式”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利息收入的压力:2020年净息差为2.14%,到2024年已降至1.39%,2025年三季度微升至1.42%,但仍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民生银行每单位资产的利息收益能力大幅削弱。

既无规模扩张的优势,又无利差收窄后的收益缓冲,最终导致利息净收入从2020年的1352.2亿元持续下滑,2024年跌破千亿至986.9亿元,陷入“规模+利差”双失速的经营困境。

在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现也难言乐观。从监管指标来看,其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股份制银行中的相对高位,2025年三季度末为1.48%,较年初略有抬升,在股份行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用于缓冲资产质量波动的拨备覆盖率也常年处于低位。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其拨备覆盖率仅为143%,且自2020年以来便长期低于150%的行业“警戒线”。这一状况意味着,在应对潜在资产质量恶化时,该行缺乏充足的利润缓冲调节空间,资产风险的抵御能力备受市场担忧。

旧主退场,新势力入局

时间回到1996年,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了一个颇具突破性的尝试——民生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国内首家主要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希望集团、泛海集团、东方集团等民营资本巨头共同成为创始股东,这在当时被视作民营资本深度参与金融领域的标志性探索。然而,这份寄托着创新期待的股权结构,也在无形中为后续的经营动荡埋下了隐忧。

过度依赖单一的民营资本阵营,缺乏多元化、稳定性强的股东支撑,使得民生银行在应对行业风险时,从根基上就存在先天短板。

行业周期的更迭,率先在民生银行的股东阵营中撕开了裂痕,而这裂痕逐渐演变成加剧银行衰落的重要推力。

泛海集团作为核心创始股东,其退出的轨迹清晰地暴露了民生银行与股东深度绑定所带来的风险。

1996年参与民生银行筹建后,泛海集团于2001年跻身前十大股东,2018年持股比例达到6.9%的峰值,彼时集团掌门人卢志强还担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双方在业务上的关联深度绑定。

转折发生在2020年,民生信托“假黄金案”让泛海集团亏损超25亿元,叠加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压力,泛海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这不仅导致其被动减持民生银行的股份,更留下了巨额的贷款风险——截至2024年底,泛海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仍高达184.8亿元。尽管银行已计提充足拨备,但法律追讨的执行难度以及潜在的损失,仍对本就承压的资产质量构成了拖累。

同为创始股东的东方集团,其遭遇的危机进一步放大了民生银行股权结构的脆弱性。2025年3月,东方集团因财务造假触发退市,创始人张宏伟辞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职务,仅仅一个月后,其股价因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正式退市。尽管其在民生银行的76.4亿元贷款有抵押物作为保障,但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估值波动,仍为民生银行带来了潜在的坏账风险。

两大创始股东的接连“暴雷”,不仅导致民生银行股权结构频繁动荡,更直接削弱了其资产质量和市场信誉。

不过,在旧股东纷纷黯然退场的同时,民生银行的股东阵营中也涌现出新的参与者,深圳市立业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这家以实业投资起家、横跨证券、银行、创投领域的资本集团,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便持续加码对民生银行的布局。

2023年三季度末,立业集团以3.37%的持股比例首次跻身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行列;2024年一季度,其再度增持4.93亿股,持股比例攀升至4.49%;2025年6月30日,立业集团通过场外交易增持民生银行H股约1.99亿股,涉资约5.23亿港元。此次增持后,该集团合计持有民生银行21.7亿股,占总股本比例升至4.9%,稳居第四大股东,距离5%的举牌线仅剩0.055个百分点。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立业集团持股有所下滑,但仍然位居第四大股东,持股总数达19.7亿股,占比4.5%。

立业集团在股权布局的同时,也试图参与公司治理。2024年6月,其创始人林立被提名为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

专业金融机构也应声入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长城资产于2024年跻身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超3%并提名副总裁郑海阳为董事候选人。凭借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专业优势,长城资产有助于民生银行化解历史包袱。

连年罚单缠身,内控漏洞成“沉疴”

在业绩持续萎靡、股东阵营动荡的背景下,民生银行的内控合规短板亦在持续暴露。自2020年以来,针对其总行的天价罚单接连而至。

2020年7月,银保监会出具的银保监罚决字〔2020〕43号罚单,直指该行存在违规向房地产企业融资、贷款资金挪用、关联交易不合规等30项违法违规事实,最终罚没金额高达1.08亿元。

仅一年后的2021年7月,银保监会再度开出银保监罚决字〔2021〕26号罚单,因理财业务违规整改不到位、同业业务管理失控、信息系统管控失效等31项问题,对其处以1.15亿元罚款,一年左右时间里两次“亿元级”罚单的冲击,让市场对其合规治理能力打上了问号。

时间来到2023年,民生银行的合规困局仍在延续。2月,银保监会出具银保监罚决字〔2023〕2号罚单,聚焦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指出其存在贷款风险分类失真、资金被挪用至房地产和银承保证金、贷款统计数据不实等14项违规行为,对其罚没合计8970万元;同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又以金罚决字〔2023〕7号罚单,针对其违规委托贷款监管、政府平台融资监控不力、股权质押管理问题未整改等14项痛点,处以4780万元罚款。

进入2025年,罚单的脚步并未停歇。1月,中国人民银行因该行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违规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等行为,开出银罚决字〔2024〕44号罚单,处以警告、罚款1705.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9.1万元;9月,金融监管总局又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生产运维管理不严等运营缺陷,对其处以590万元罚款。前几天,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度出手,直指民生银行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开出5865万元罚单。

这些巨额罚单,一笔笔累积,折射出的是其内控机制长期存在的深层漏洞。而合规成本的持续高企,进一步加重了本就承压的经营负担,让这家银行的发展困境愈发深沉。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民生银行股东户数出现罕见异动。据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9月30日,该行股东总户数达336103户,较2025年6月30日大幅增加36706户,增长率达12.3%,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双位数增长态势。

回顾历史数据,民生银行股东户数在过往多年大多处于“减少或微弱增长”的状态——2023年、2024年多个季度股东户数环比下滑,即便增长,增速也多在个位数甚至不足1%。

此次股东户数的大幅扩容,或折射出部分投资者认为其当前估值处于低位、存在布局价值。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