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四驾马车”驱动高增长,现金流与合规风控承压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翦音志 2.4w阅读 2025-11-04 11:49
央企控股的券商巨头中国银河正式迈入净利润百亿俱乐部,但业绩高增背后也不乏隐忧。

10月30日晚,中国银河(601881)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04亿元,同比增长55.94%;归母净利润44.80亿元,同比增长73.94%。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7.51亿元,同比增长44.39%;净利润达到109.68亿元,同比增长57.51%,正式跨入百亿净利润俱乐部。

在券商行业三季度整体业绩高增的背景下,银河证券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业务、经纪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全面发力。

“四驾马车”驱动增长

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银河不仅营利双增,而且加权平均ROE高达8.77%,同比增长2.97个百分点。业绩的抬升源于交易回暖与公司各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

从收入结构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72.55亿元,同比增长63.14%,其中经纪业务净收入为63.05亿元,同比增长70.74%,投行业务净收入为4.75亿元,同比增长29.88%,资管业务净收入为3.96亿元,同比增长12.73%。同时,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年内约120.98亿元,同比增长41.35%,对利润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中国银河的业绩高增得益于“经纪—投行—资管—投资”四驾马车的驱动,经纪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主要引擎,投行、资管业务稳中有升,业务呈现全面开花的特征。

经营性现金流承压

虽然业绩上行,利润大增,但中国银河前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30.91亿元,同比下降43.00%,对此公司的解释是“融出资金现金净流出同比增加”,具体来看,公司融出资金规模从上年末的1015.35亿元增至1325.11亿元,增长30.51%,确实消耗了大量现金。

而与此同时,公司的多项风控指标也出现回落,其中,流动性覆盖率从年初的376.07%下降至243.57%,资本杠杆率从年初的14.93%下降至14.28%,对此公司表示“报告期内,母公司各项业务风险控制指标均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对于中国银河而言,需要在扩大投放与保持“安全边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完善风控体系。

多项罚单缠身

作为一家央企控股的券商,中国银河近年来却接连在多条业务线上接受监管措施或处罚。

202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银河公布反洗钱行政处罚,由于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中国银河被罚款159万元,两名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3.5万元。2024年4月,中国银河又因为场外期权、股票质押业务不审慎,对从业人员及其配偶/利害关系人投资行为监控不到位的问题,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2024年10月,又因为质控不到位、个别项目非市场化发行、债券结果公告未披露自营认购、执业档案不完备等投行执业问题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年末再次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涉及衍生品投资者适当性、经纪业务内控等问题。进入2025年,1月又因为融资融券“绕标套现”、参与“定增+融券”套利等问题被北京证监局责令改正。

另外,2024年以来还有包括河北分公司、青岛海口路营业部、南京燕山路营业部等多家分公司和营业部在内的分支机构遭到点名,集中体现了中国银河的合规风险与管理问题。

与中金公司的“合并传闻”

近年来,围绕中国银河最大的关注点,当属与中金公司(601995)的合并传闻。

这一传闻最早出现于2023年10月,当时中国银河原董事长陈亮调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而中国银河总裁王晟却改任中国银河董事长,两家头部券商的人事互换引起了外界的猜想。11月,两家公司先后发布澄清公告称“未收到任何有关双方合并重组的书面或口头信息”。

2024年6月,市场再次流出合并消息,双方对外回应均称“不知情,以公告为准”。7月,市场再次流出“中央汇金已批,两家即将合并”的说法,两家券商再次通过媒体渠道否认这一传闻。

2025年2月,多家消息称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拟换股合并,或成国内资产规模第三的券商,当日引起两家公司股价的强势波动。当晚中金公司率先发布公告称,经公司与控股股东中央汇金确认,控股股东不存在筹划上述传闻所称事项或其他涉及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随后,中国银河也发布澄清公告,未得到任何来自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

尽管传闻屡遭澄清,但每当券商板块异动,这两家同属中央汇金旗下的券商合并猜想总会成为市场讨论的话题。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三季报发布当日,截至10月31日收盘,中国银河股价报收于17.58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68%,市场对这一亮眼财报的反应并不热烈。在资本市场改革与波动并存的背景下,这家券商巨头如何平衡机遇与风险,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